一
辽西腹地有一个贫困的县城朝阳,流经县城的河分两条,一条自建昌县东北部的楼子山东麓发源,经建昌朝阳两县十二乡,过凌海穿锦州市南郊汇入渤海,此河为小凌河。
小凌河蒙古语称“明安河”,古名“唐就水”。辽代称“小灵河”,元代改“灵”为“凌”,始有此名。因河大体分为两段,即朝阳段与锦州段,大概因其行政区划的不同。锦州一带河段也常被人称“锦水”或“锦川”。朝阳流段隔松岭山脉,与大凌河并行。
大凌河即辽西第一大河,古称白狼水,《地理志》曰:渝水自塞外南入海。一水东北出塞,为白狼水,又东南流至房县,注于辽。《魏土地记》曰:白狼水下入辽也。又东过安市县西南,入于海。
两条入海大河纵贯辽西大地,其间分支罗布,此地气候理应宜居宜耕,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朝阳县干旱殊异,竟搏得了个“十年九旱”之名。也有坊间戏言,许是因为“九凤朝阳”,凤极则无龙,无龙则无雨。附会此说的是,多年前政府在市中心修了一个“九凤朝阳”的标志性建筑,自此后数年,春雨极少,旱灾严重。
因久旱缺雨,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河流有着特别地依赖,每逢农耕时节,春雨不至,人们便到河边取水。毛驴车或是马车上装着一个与车般大小无异的铁桶,铁桶上面开一个盖口,盖口如车轮大小,这是注水口。水桶最底部的四角之一置一铁水管,焊接严实,在铁管外再加一胶皮管,胶管可长可短,这便是出水管了。被晒得温烫的小凌河水就这样被这一方农人装进铁桶,拉到北山坡,拉到南沟里,拉到北梁顶……顺着那同样晒得温烫发软的胶管流进那一亩亩干渴的农田地。跟着干裂土地润开的,还有农人盼雨而不得的焦灼。
小凌河就这样流上了山坡,流到了梯田,流进了坳谷,也流成了秋后满袋的高粱、玉米、谷子、大豆、花生……流进河岸百姓的身体,成了血液,成了耐劳吃苦的筋骨,所以说小凌河养育着这里的一切。
路然就生在小凌河边。这是一个不足百户的村子,名字土气中透着响亮-银窝。路然曾不止一次地好奇这个特别的名字。在他一次次地追问下,从长辈那里得到了两种迥别的解释。一说,这里太穷,人们生活拮据,户户无银,起名银窝,寓美好愿景而已,实望梅止渴罢了。一说,这里曾经富饶,后战争迭起,盗寇入侵,村中贤老便叫大家把银两集中起来藏匿于村边高山,银两共计九缸,分埋于此山南北两面。所以后来针对此种解释亦有传“九缸十八坡,不在阴坡在阳坡”之说法,而埋银之山也就自然称之为“银窝山”。
自从听到了第二种解释,他便对这银窝山有了一种特别的感情,他觉得那十八缸的银子就卧在那里,静默地等了上百年,等一个人在某一天为它揭了那历史的面纱,为这片土地曾经的富饶证明,而那个人或许就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