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15-17日,出差到山东章丘。走进当地清照小学,与该校王文科校长及相关老师进行了交流,了解到该校的课程体系包括了基础性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拓展性课程(校本课程)和实践性课程(走读济南)。由于时间原因,所以只是听了几节有代表性的课。也许在著名教育家的眼中,清照小学的课程体系构架不能说是多么高超,多么卓越,但是通过交流与听课,却让我不禁想起了古人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那么学校发展的“天时地利人和”又是什么呢?
一、学校发展的天时
古文中的天时指的是先天条件。如果放在教育领域,我窃以为学校发展中的先天条件是包括了两个方面。其一,是该校自建校开始,更甚至应该追溯到该校所在地区(或地域)的开始,自古流传下来的一些优秀的、能够代表该地区(或地域)的文化。这包括当地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等等。其二,是指政策。这个政策应该以广义政策去理解。如果按照政策影响范围应包括国家政策、地方政策、县域政策等;如果按照时间坐标应该包括影响现在的过去政策,正在发生作用影响未来的现在政策还有迎合发展趋势即将出台的未来政策等;如果按照政策影响行业应包括教育政策、土地政策、人口政策、税改政策等。
二、学校发展的地利
古文中的地利指的是得天独厚的地势条件。如果放在教育领域,我窃以为学校发展中的地势条件是指:其一是学校所在地理位置的条件。由于现在倡导开放办学理念,很多专家学者建议将学校的“围墙”拆掉,建议学校发展需要整合可以为学校发展、为学生发展的一切资源。那么一线教育工作者就应该对学校所在位置的周边“地理条件”进行考察,并对其情况了然于胸。即知道哪些资源可以结合到学校发展中、课程建设中,最终与现有课程进行融合变为适合学生发展的资源。其二是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一个人的发展方向就是对自己人生的选择,也就是回答想要成为哪种人。同样,一所学校的发展方向就是对办校理念、办学理念的选择,也就是回答该校的定位问题。一个人没有了对自己发展方向的判断与选择就会浑浑噩噩,就是在混日子。同样,一所学校如果缺少了理念与定位,就会少了“灵气”与“活力”。
三、学校发展的人和
古文中的人和指的是现在所谓的团队建设。包括了团队的内部和外部建设。同样,如果放在教育领域,我窃以为学校的发展也离不开人和。而学校的人和也同样包括了团队的内部外部建设。所谓的内部建设不仅是师资建设、组织流程架构、管理模式等,还应该包括师生关系重塑、生生关系营造等。这些内部建设的外在体现其中之一就是学校的课程架构体系、班级学习模式等。
那么学校的团队外部建设主要是指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家校共育,与社区之间的社区共育等方面。如果延续刚才“学校的地利”逻辑,那么对于现在的学校以及未来的学校建设而言,学校应该从只注重内部团队建设逐渐过渡到内部团队外部团队建设并举。只有将外部团队与内部团队更好地进行互动、交流,才能为学校发展营造出一个以学校为中心的“人和场”。即为学校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发展空间。我们常说,“和气生财”,也许到了学校、教育领域这个词也可以适用,只不过我们会将这个词变化为“和气生才”。
为天地立命做人要知行合一
最后,我想说学校发展要做到“天地立命”,“知行合一”。刚才其实已经多少提到了这两句话的意思,现在只是再次赘述明确一下。其中,“天地立命”就是告诉校长也好、老师也好,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天时”“地利”的分析,建立自己的目标。校长的目标可能是学校发展目标、育人方向目标等宏观、顶层设计领域;老师的目标可能是课堂教学目标、知识传授目标等微观、执行实操领域。但无论是哪类目标都要有个主线,有个核心,这个主线与核心也许就是孩子的发展方向。
至于“知行合一”其实也不难理解和掌握,就是要让我们的一线教育工作者的脑子里始终要想着,教育不只是教会孩子某些技能、方法、知识,还要让孩子们将所学的技能、方法、知识反馈到实践中,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用学习指导自己的实践,用实践反思自己的学习。
我们总在用各种比喻在形容教育,但是我想,如果要想真正做到教育、培育出来的是人的话,是否就应该不要复杂地考虑过多,而应该简单的从“人”的字体结构进行思考,也许就应该从“学习”“实践”两条路径出发,才能办好真正的“学校”,做出真正的“教育”,育出真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