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完成了华夏文明在南方的历史性整合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文明在四方的开拓,已经写过了秦国、晋国、燕国、齐国的边地开拓史,今天终于动笔开始了楚国部分,也是最复杂的一部分,虽然本人水平有限,但也尽自己所能,这把一时期的历史蓝图尽量完整的展现给大家。

有人说楚国是典型的长江流域文化,不属于中原文化,所以就不属于华夏系列。我想说,这种观点未免太过于狭隘,楚国虽然在南方,本身存在许多南方部族,也保留了许多南方系的文化特点,但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心向中原,积极融入华夏文化圈,这就是华夏一员。而且楚国对南方各族群、文化圈历史性的整合,是华夏文化整合过程中的一次巨大的历史贡献。

楚国从一隅小国,逐步发展成为超大诸侯,曾经被周天子重点关注、曾经问“鼎”中原、曾经与晋国进行百年争霸、曾经力压齐国。。。。。。楚国的成长历程多么的励志,也多么的不可思议,我们接下来就从五个方面来回味一下这段历史:

(1)筚路蓝缕的创业之路

(2)奋发图强的发展之路

(3)问鼎中原的华夏之路

(4)吞越吞吴的整合之路

(5)吞莒吞鲁的回光返照之路

1、筚路蓝缕的创业之路

相传楚人是火神祝融之后,三皇五帝的后人;屈原在《离骚》中也开篇明义“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高阳指的是颛顼,也有一说指的是少昊,这些都说明了楚人的身份,三皇五帝后羿,根正苗红的华夏人。

楚人原本居住在中原,由于商朝军队的驱逐,被迫迁向南方,自此被商朝官方认定为南蛮。然而,尝尽艰辛的楚人终于等到了一个绝好的机会,跟随武王伐商,楚人先祖鬻熊主动率领部族翻山越岭来到周地,积极参与周武王推翻商王朝的战争,为周灭商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功劳。


由此楚人获得了“子爵”诸侯封号,封地五十里,虽然爵位人低下,国土狭小,但毕竟获得了周天子的认可,成为了周朝礼制体系中的一员。这一年是公元前1042年,周成王元年,由此开始了楚国八百年之路。

大鹏展翅欲飞九万里,这句话可以形容楚人的志向。但这时刚刚立国的楚国十分弱小,还没有一丝丝大国的气象,在周王朝的诸侯体系中只是末流小国。这时也只能忠诚的辅佐周王朝,以换取周天子更多的赏赐”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蒌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但只有忠诚和殷勤并换不来周王室的尊重,反而是一次次的冷落。因为小国的身份,在一次重要的聚会中,楚国的首任国君熊绎便受到了一次不小的刺激。

周成王在分封诸侯后,举行了盛大的祁阳大会,楚国也被邀请参加,熊绎非常高兴,楚国上下也觉得这是一种荣耀。可能是楚国所带的礼品档次太低,也可能是南蛮身份不被重视,欣然赴会的熊绎到盟会现场后,不仅没有享受到诸侯该有的待遇-高堂大殿内入座,而且还被安排干杂活,置茅缩酒、殿外“守燎”。

迫于周天子的威严,碍于楚国的弱小,这时的熊绎只能暂时按下内心的屈辱。这次的屈辱,让熊绎深深的明白一个道理,只有实力强大才会受到尊重,所以,发展才是第一要务。从此,楚国开始埋头苦干,首任国君熊绎经常穿着破旧衣服、推着柴车率领族人上山砍柴、开荒种粮、发展生产、开疆拓土,为了他心中的大国梦想而努力奋斗。他的这种亲自劳作行为就是成语“筚路蓝缕”的来历,他的这种精神也一直激励后来的楚人不断奋斗,奋发图强。

熊绎在位五十余年,在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下,楚国国力不断增强,也在一步步的实现着他心中的大国梦想。

在屈辱面前,有些人选择甘于现实,自此卑躬屈膝的活着,虽生犹死;有些人选择当场发作,逞一时之能,只顾当时的爽快,然后遗祸族人;有些人选择暂时隐忍,同时却在内心深处积攒着能量,化愤怒为力量,自身强大后,再为自己赢回尊严。熊绎的选择,无疑是最后一种,也是最难的一条路,可能从此要与大周王朝为敌,蚍蜉撼树,楚国敢吗?他们不会直接喊出这样的口号,但是他们内心深处却藏着一声呐喊:我们敢!

这是什么?是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是面对命运不公的倔强,还是内心深处的血脉骄傲?我想这些都有,身为黄帝后裔,虽处蛮荒之地,却从不自甘堕落,没有甘于默认自己南蛮身份,一直做着重归中原的努力,这是血脉骄傲;遇到周王室不公正对待时,没有过多的指望周王室的施舍,而是自己寻求发展,主动挑战命运的不公,积极寻找机会,这是倔强不屈;以外族身份在江汉之地站稳脚跟,以五十里小国的身份,敢于从内心深处开始树立远大理想,甚至有朝一日可以挑战天子权威,这是敢为天下先。

要知道这时的周王朝刚刚建立,一派欣欣向荣之象,三监之乱刚刚平定,所有商朝后裔反抗的种子也一并收拾完毕,而楚国只是五十里子爵诸侯而已,这时的熊绎就敢在内心深处萌发出这种想法,这与第一次见到秦始皇銮驾时,刘邦那的“大丈夫当如此也”和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之”的想法是多么惊人的一致。

我想中华民族能繁衍至今,这些人功不可没,在历史的紧要关口,总是会有这类人站出来,引领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

楚国后来表现出来的大国气象,以及其背后的精神来源都能从熊绎的身上找到源头。

楚国的历史使命是完成对南方部族的历史性整合,把辽阔的南方融入到华夏文明之中,那么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要先立足南方,站稳脚跟,这是任务熊绎完成了。

2、奋发图强的发展之路

在楚国的创业期,熊绎对周王朝的服务非常用心,从楚地到周地上千公里,路途遥远,地形复杂,往返于周楚之间那是跋山涉水、翻山越岭,那时候没有高铁、没有高速公路,如此艰苦的条件,熊绎是隔三差五就去周王室朝贡,但却一次次的换回了冷脸,甚至在周康王继位盟会上,长途跋涉而到的熊绎直接被拒绝了参加盟会的资格。

周王室这种只认身份和血统,不认付出和忠诚的做法,不仅伤了熊绎的心,也伤了楚国上下的心,从此楚国憋着劲努力发展生产,交好近邻,在江汉地区站稳脚跟才是最重要的,对周王室的朝贡反而没有没那么热心了。

不过熊绎的热心朝贡还是很有价值的,熊绎带回楚国的不只有冷脸,还有先进的制度、生产技术、先进文化,在一次次的中原之旅中,熊绎用心的学习一切,尽可能的把先进的文化、技术带回楚国,用先进的技术、文化、制度武装起来的楚国渐渐的开始鹤立鸡群。经过几任君主的用心经营,楚国开始在江汉一带崭露头角,实力增加的楚国一开始并没有霸凌近邻诸侯,反而极力的交好近邻。

在楚国闷头发展的同时,周边还是发生了几件大事,我们挑重点的说,西周中期,在江汉地区以南的虎方、荆楚和扬越等部落开始叛乱,这个荆楚并不是楚国,而是荆楚一带的蛮族部落,这时的楚国虽然已经有了“不服周”的心态,但还不敢直接跳出来造反,周昭王先后亲率六师和诸侯联军三次南征,取得一系列战果,也提高了天子威望,南部二十六邦均来江汉朝见,进贡了大量财宝,这原本是一件好事,凯旋回师渡汉水时,因为携带俘获的大量青铜,导致桥塌坠水,昭王溺亡,史称“昭王南征而不复”。

周昭王三次南征虽然胜利,但过程并不顺利,南方多山多水的地形中原战车发挥不出效果,南蛮部族的游击战反而给周军造成了很大损失,这让楚国看到了周朝的强大也并不是全无弱点。再加上周昭王溺亡这件事情,有桥塌一说,有被人“落井下石”一说,总之这让国威受损,也让楚国对周朝开始有了轻视之意。

这时期的周王朝开始迷恋自己的军事实力,并没有像文王和武王时期那么注重笼络蛮夷部族,并没有从政治上解决东南部一带的叛乱问题,所以,东南方向部落叛乱此起彼伏,周朝也频繁对东南方向用兵。虎方、荆楚和扬越持续受到军事打击,实力急剧衰落,这反而在客观上为楚国的崛起扫清了道路,也便于楚国将来整合这些部族。

同时,在这一时期,楚国也有机会跟随天子六师一起讨伐叛乱的方国和部落,从参与这些讨伐战之中,楚国也学习到了军力强大的好处,也明白了如何使用军事霸权。

时间来到熊渠时代,楚国的第六任国君,这时期周王朝是周夷王当政时期,由于夷王措施不失,导致诸侯不服,周王室开始衰微,有些诸侯国开始不再朝贡,而且相互攻伐。周时,楚国在熊渠的治理下蒸蒸日上,“甚得江汉间民和”,很得江汉之地百姓的拥护,于是有开疆拓土之心。

楚都丹阳在今天的丹江口一带,这里是江汉平原边缘的山区,如果楚国要发展,必须要向江汉平原腹地进军。

楚国进军江汉平原是目的,不过还需要先解决一个后顾之忧,那就是身后的庸国,这是当初出兵跟随武王灭商的一个诸侯,封国比楚国早,发展也比楚国早,妥妥的地区一霸,但是轻轻松松被楚国灭掉,可见这时楚国的实力早已不是昔日的五十里小国。

庸国也就是三国时期的上庸一带,关羽战败襄阳时求救的对象,从上庸顺流而下就是襄阳城,虽然楚国时代还没有襄阳城,但是地缘形势是一样,庸国在楚国的上游,对楚国有着非常大的威胁,这就是楚国必须要先灭掉庸国的原因。

解决了庸国之后,楚国开始沿汉江南下,驱赶西江汉平原上的杨越部族,顺势占据了西江汉平原地区,最后是鄂地。解决鄂地则是趁周天子征伐鄂国时机,顺势进军鄂地。经过这一系列操作,楚国版图空前扩大,拥有了整个汉江以南的西部江汉平原。

这时可能有人要问,楚国不是一直重返中原吗,为什么不占据汉阳以北的平原地带呢?因为这里有一堆姬姓诸侯,史称汉阳诸姬,楚国这时如果跟他们发生直接冲突,难道要直接和周天子对抗吗?显然这样并不明智,在周王朝彻底衰弱之前,还是先向南发展,在保证自己基本盘的基础上,合理、合法的扩展才是最理智的。

我们还需要反过来再问一个问题,即便周王朝暂时衰弱,会坐视楚国坐大吗?当然不会,但是西江汉平原并不像今天地图上这么大面积,那里的云梦泽可是天下第一大泽,所谓的西江汉平原的价值并不是特别大,湿地占了相当大一部分,有效耕地面积应该很少,真正有价值的是东江汉平原,也就是汉阳诸姬的封地。而且,对于楚国向南方发展,驱逐扬越部族的行为,周天子是持肯定态度的,并且给予了征伐中南的权利。就这样,利用周天子的肯定,楚国获得了极大的战略纵深。

发展农业,占有平原地带就行了,为什么隔着巨大的云梦泽,楚国非要占领鄂地呢?原因是铜矿,在青铜时代,拥有铜矿,就是强大国力的象征,商王朝南征、周王朝南征,难道只是为了打击蛮夷,维护大国尊严,这当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铜矿,争夺资源才是最大的战争动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伐鄂则无疑是看中了那里的铜矿,在鄂邑有品位最高又易开采的铜矿,是中原所需红铜的主要产地。铜矿是杨越的奇货,采铜是杨越的长技,驱逐杨越也是为了铜矿。楚国在熊渠时代的扩张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铜矿资源。楚国获得了鄂地的优质铜矿,为将来数百年的大国地位奠定了重要基础。

经过这一轮扩张,楚国疆域成倍增长,不得不分封自己的儿子管理,但问题是熊渠居然将自己的三个儿子分别封王,大儿子熊康(熊毋康)为句亶王(今湖北荆州一带),二儿子熊红(熊挚红)为鄂王,小儿子熊执疵为越章王(应在今湖北荆州和鄂州之间),这是周朝诸侯国中第一个僭越封王的。只有周天子才能称王,楚国国君却做了三个王的爹。这玩笑就有点大了,就算不服周,也不能这么干吧。周夷王之后的周厉王继位,开始强硬的军事打击政策,熊渠也担心过分出头招来周军的重点对待,所以又默默收回了儿子们的封号,低调行事。

结合熊渠三个儿子的封地和云梦泽的范围,能够看出荆州、鄂州、荆鄂之间都在云梦泽的范围之内,古籍记载云梦泽中多山,可见这三处封地应该都在云梦泽中的山地,封地之间也只能通过船来通行,为保证鄂州的铜矿资源顺利运回楚都,楚国的布局也真是够下本的。

鄂州的铜矿通过水路运往丹阳城,需要逆汉江而上,显然成本太高,这也是后来楚文时迁都于郢都的原因,郢都在云梦泽边上,可以便利的消化铜矿。

在楚国的早期发展中,熊渠是最重要的时期,也是楚国开始崛起的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熊渠自称“蛮夷”,“不与中国之号谥”,而且封自己三个儿子为王,这是楚人内心深处积蓄多年情绪的一次宣泄,这是楚人内心委屈的一次呐喊,既然周人排斥楚人,好么楚人就独立自主,所以,这次呐喊也成为楚人一大精神支柱,对于周人、中原诸侯来说,楚国的这种反应,更加剧了他们蛮夷身份的强化,不过那又怎么样呢,楚人已经不在乎了。

第二个方面是确定了楚国的发展方向,立足于江汉,整固国力,并没有盲目北上扩张,暂时避免和周王朝发生正面冲突,这就为将来的争霸中原打下了战略基础。春秋时期最大的几任霸主:齐、晋、秦、楚,无一不是把边缘地缘优势发挥到了极致,而楚国在西周时期就已经确定了这个发展方向。

确定了立足江汉,其实就是整合南部“荒服”的开始,楚人开始了师夏师夷、以夏变夷的发展之路。虽说这是楚国被汉阳诸姬们暂时锁住国运的无奈选择,但也因祸得福,通过向南方推进,拓展了战略纵深,同时却有功于华夏文明的开拓,南方众多蛮族部落逐渐被楚国整合起来,开始了深度华夏化之路。

3、问鼎中原的华夏之路

熊渠之后的楚国是一段相对衰落期,相反这时期的周王朝又迎来了一波强劲反弹期。我们可以看出,楚国的崛起于周王朝的衰弱期,相反在周王周的强劲时期,楚国的国势相对也进入一种盘整的状态,或者说是在盘整中消化西部江汉平原,积蓄国力,这一时期将近百年。

度过了西周时期后,进入了春秋,周天子的威严急剧衰落,也失去了往日的军事霸权,已经不可能再发起类似于昭王南征这种规模的战争,对于楚国而言,也终于解开了束缚在身上的的军事压力,迎来了国势的猛增时期。

城下之盟、趾高气扬、予取予求、一鸣惊人、问鼎中原等成语,无一不是在诉说着楚国在这个时期的辉煌历史。

楚国如果向北发展,首先面对的就是汉阳诸姬,这是与楚国隔汉江相望的一批姬姓诸侯国:申国、邓国、随国,唐国,息国、蔡国、道国、应国、沈国、贰国,房国、蓼国、轸国,州国、绞国、郧国。

汉阳诸姬受封于周昭王、周穆王时期,周宣王时又得到加强。汉阳诸姬最早是为了防御大别山以东的“淮夷诸嬴”,后来“淮夷诸嬴”被穆王平定后,汉阳诸姬的任务就变成了守卫青铜战略大通道的军事安全,再后来就变成了防备楚国。

周平王东迁70年之后,走过了春秋郑国的小霸时期,开始进入了大国争霸时期,这时楚国熊通称王,为楚武王。从楚武王开始,楚国开始了大规模征战汉阳诸姬的时期,被汉阳诸姬们锁住国运百年的楚国,终于开始主动挣脱锁链。

汉阳诸姬们地理位置优越,互为犄角,攻守同盟,一同控制住了汉水和大别山一线,筑起了一道强大的防线。这批诸侯国兴盛了百年之久,必定产生了丰富的文化,曾侯乙编钟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那么,他们灭亡过程也必定惊心动魄,可能是被楚国灭亡后,将他们的文化历史一网打尽,焚书灭文,国家灭亡的同时,历史和文化也消失了,导致资料匮乏。虽然汉阳诸姬们灭亡的详细情况我们不是非常清楚,但我们还是能梳理出来大概的脉络。

最早,熊通把目标锁定在距丹阳城很近的申国,对,就是那个勾结犬戎攻入镐京导致西周灭亡的申国,不过这个申国也确实是个大国,底蕴深厚,屡次顶住了楚国的进攻。楚国受挫后转而攻打随国,随国虽然也是汉阳诸姬中首屈一指的大国,但多年疏于阵战,哪里是常年征战的楚国的对手,很快就被楚国击败,臣服于楚国。由于随国的特殊位置,征服了随国,楚国才算是掌控了铜绿山的铜矿资源。

收服了随国之后,下一步是处于桐柏山四周,和随国一起号称铁三角的唐国和息国。随、唐、息三国是汉阳诸姬的核心,这三国一破,其实对楚国的整个防线也就破了,其余诸侯逐个被灭也就是时间早晚问题了。

从楚武王之后的武文王开始,持续五十年时间的征战,征服了几乎全部汉阳诸姬,“楚实尽之”。

城下之盟、趾高气扬、予取予求这三个成语源自楚国征战汉阳诸姬时期。

城下之盟是指楚国攻打绞国,趁着胜利之威,兵临城下之际,逼迫绞国签订屈辱性和约的历史事件。

趾高气扬是指楚国攻打郧国,屈瑕做为指挥,采取正确措施,反败为胜,从此骄傲自满,后来指挥攻打罗国时,武断专横,最终终兵败自杀。

予取予求是指楚国攻灭申国后,申侯留在楚国当大夫,楚文王对申侯的贪得无厌没有太在意,对于他个人的需求尽量满足,是所谓的予取予求,后来楚文王病重,还怕别人看不惯申侯,特意让他尽早离开楚国,申侯就云了郑国,最终却在郑国被杀。

这三个成语反映的是楚国征战汉阳诸姬过程中的故事,当然也有曲折,但在历史的进程中终究是小浪花而已,改变不了被楚国征服的历史命运。汉阳诸姬被征服后,楚国掌控了整个江汉平原和南阳盆地,再往北进军就与中原小霸郑国迎面相撞了。

在齐、晋、楚、秦发展起来以前,郑国也曾经小霸中原七十年,也算是国力强劲,但在楚国面前显然也不太够看,几个来回下来,也就依附了楚国。郑国如此,更不用说陈、蔡、许等国,这些中原南部小国能留存下来就已经不错,也是先后依附了楚国,宋国倒是曾经称霸中原,和楚国实打实的干过几仗,但最终也是败下阵来。

对于楚国这种顶级大国来说,只有顶级大国才能与之匹敌,面对楚国在中原地区的咄咄逼人,先后有齐、晋等大国站出来与对抗,或者说争夺中原霸权,特别是晋国与楚国的争霸更是长达上达百年时间。这一时期争霸的主题,似乎就是谁能扼制楚国进军中原的势头,谁就是霸主,如果不能扼制楚国,那么楚国就是霸主。这时期的楚国可以说是星光四射,虽然不是面积最大的时候,但却是国势最强劲的时候,几乎没什么国家能完全压制楚国的锋芒。

通过这段中原争霸的历史,楚国领略到了中原诸侯的真正实力,明白自身力量还不足以一统天下,楚国也学习到了华夏文化的精华所在,让楚国的国家形象有了很大的改观。

一鸣惊人问鼎中原就是这一时期楚国的真实写照。

公元前613年,楚庄王继位,继位后却是三年没有任何作为,有正直的大臣假借问三年不展翅、三年不飞翔的鸟是什么鸟?楚庄王也暗示说: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这三年时间,其实楚庄王是在梳理朝野势力、观察民意,在理清内政外交之后,很快就制定了很多合理政策,扳倒若敖氏后,一改楚国之前的颓废之势,开始锐意进取,进军中原,成为了楚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中原霸主。

楚庄王先是在南方收服了很多蛮族部落,后在北方打败了郑、陈、宋等国,打败了陆浑之戎(这是晋秦两国安置在中原山地对抗楚国的棋子)。楚庄王乘着胜利之威,大军开拔来到了周王城洛阳南郊,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周天子派使者王孙满前去慰劳。

楚庄王见到王孙满却语出惊人: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是已经有了问鼎天下之心,王孙满则是机智的回答:国之兴亡,在德不在鼎。两人都在打哑谜,楚庄王却已经明白了争霸中原的真正要诀。

称霸天下,既要凶悍,也要仁慈的。强悍,是一种图存图强的现实需要,但一味凶悍,会穷兵黩武,众叛亲离;仁慈,是一种人性本能的回归,是文明社会的标志,但在弱肉强食的社会,一味仁慈,则会被肆意欺凌,甚至丧家灭国。霸主则需要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楚国历史上正是凶悍有余,而仁慈不足,做为文明社会的一员,还要深深明白“止戈为武”的真实含义。楚庄王确实取到了真经,明白了争霸中原的真正游戏规则,从此一改过去楚国野蛮的面貌,真正的把华夏文化融入到楚国之中,从而获得了天下诸侯的真心尊重。

比如楚庄王引兵围郑,郑伯肉袒牵羊之礼谢罪,楚庄王觉得郑国是有礼之国,不能灭,遂退兵。再比如楚庄王伐陈后置其地为县,有人进言说这是趁乱灭国,贪其国而已,不合礼法,于是楚庄王就复立陈国。

楚庄王能以周礼待他国,他国也都开始对楚国另眼相看,认为这个南蛮终于成了礼义之邦。不管这是楚庄王担心其它诸侯群起而攻之,还是真心要融入中原文化,总之,楚庄王得到了天下诸侯的尊重,楚国也进入了最强盛的时期。

4、吞越吞吴的整合之路

楚国历史上最风光时刻在春秋中期,而到了春秋晚期,楚国国势开始衰落,又经过了一次巨大的挫折,这就是吴国伐楚。

春秋晚期的南方大地上,除了楚国外,还存在两个主要国家:吴国和越国。这三国之间的互动,可以说是恩怨情仇,精彩不断。三个国家之间的故事很长,我们只挑重点来说。

楚国内部的政治斗争导致伍子胥一门忠烈却惨遭灭门,侥幸存活下来的伍子胥连夜逃亡,在楚吴交界的昭关一夜白头,却是因祸得福躲过了盘查,顺利进入吴国。

吴国得到伍子胥和兵对孙武的辅佐,很快发展起来,中原大国晋国也有意扶持吴国以从后方牵制楚国。得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吴国顺利组建诸侯联军,决定要征伐楚国。

上兵伐谋,兵圣孙武对楚吴之间的国力差距有很清醒的认识,即便国力衰落的楚国也远强于吴国,所以,孙武为楚国量身定制了一系列游击战,先行疲楚,再择机决战。

经过数年疲楚,时机成熟之际,孙武又为楚国量身定制了柏举之战,经过一系列的佯装行军,在柏举以逸待劳一举击败冒进的楚军,随后又乘胜追击五战五捷,攻入了楚国的都城——郢都。柏举之战,以少胜多、快速取胜,孙武得以一战封神,伍子胥也得以鞭尸楚平王,报了灭门之仇。

吴国伐楚胜利、伐越胜利,国力达到了顶点,成为江淮一带的话事人,却意外放归了越王勾践,勾践经过三年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富强,又恢复了国力,而吴国巅峰之后开始了瞎折腾,逼走孙武、逼死伍子胥,越国则趁机反手又灭了吴国。

其实在越国灭吴的过程中,楚国也一直在扶持越国,但是当越国真正灭吴之后,楚国不得不亲自面对这个实力暴涨的越国。

越灭吴之后,国力也达到了顶点,顶点之后则开始了衰落之旅,最后在战国时期,又被楚国所灭,但是这个过程却是很漫长,直至春申君黄歇时期,还与越国贵族之间有着拉锯战。

吴可败楚,但却被越所灭;楚打不过吴,可却灭掉了吞吴之后的越国;越能灭吴,却倒在了连吴也打不过的楚军铁蹄之下。在错综复杂的一系列历史事件之后,吴越两国都被楚国收入囊中。自此,巴蜀之外的南方势力全部都被楚国所整合,楚国也成了巨无霸一般的存在。

楚国能在国都被破,楚王外逃的情况下仍然复国,凭的是什么?除了国土面积巨大以外,不得不提到楚国的特殊政策-相对君主集权,楚国在发展过程中看到中原诸国的一些问题,过度分封大夫,会导致君弱臣强的局面,适时推同了“县”这种行政单位,这是历史首次创举。像息、陈、蔡等国都被改为县,越国后来则被改成了江东郡。

楚国在向北征服诸国后,并没有把新得的土地分封给功劳很大的大臣,而是把这些国家设立成为“县”,直接归楚王管理。楚国公室直属土地庞大,当国都被攻破以后,楚王的基本盘仍在,仍然可以振臂一呼集结自己直属领地的力量,卷土重来,避免了被异姓大夫所牵制。

另一方面,楚国公室的力量一直很强大,也就避免了像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的情况。虽然楚国一直滚雪球一样的长大,但没有出现晋国那样的分崩离析,也没有出现消化不良现象,可以说楚国的相对君主集权制功不可没。

楚国立国八百余年,一直在客观上整合着南方各大族群,师夏师夷,以夏变夷,以灵活多变的形式,将整个南国都整合成一个整体。历史上的三苗,周朝时还活跃的淮夷、徐夷,还有扬越、闽越等部族,都在楚国时期逐步融入华夏民族之中。大体淮河以南,长江南北的广阔范围都被楚国直接管理,岭南地区的百越族群也与楚国之间有着秘密盟约,也属于楚国的势力范围。

5、吞莒吞鲁的回光返照之路

战国后期,随着秦国的强势崛起,楚国屡屡受挫,丢失了大片的西部疆土,国都也一再东迁。在这种情况之下,楚国采取的策略居然是西边丢失的疆土,要从东边弥补回来。

楚国从东边弥补疆土的对象是谁呢?只能是邻国,楚国的东部近邻有齐、鲁、宋,这三国都是很有实力的大国,想从他们身上分一杯羹,也只有等待时机。好在时机很快到来了。

齐湣王自视齐国的强大,不惜四处树敌,公然独吞宋国,这使齐国失去了楚国和三晋的支持,当时正在进行中的合纵攻秦也就不了了之。这时北方的燕国在燕昭王的治理之下正在强势崛起,看准了齐国孤立的机会,号召五国伐齐,欲报齐国在“子之之乱”中的趁火打劫之仇。

五国联军由燕将乐毅率领,伐齐之战非常顺利,燕军几乎占领齐国全境。齐湣王自食恶果,独吞的宋国也不得不再吐出来,这当然便宜了联军中的楚、魏、赵、秦四国,特别是楚国,得地利之便,分赃也最多。

在五国联军的兵锋之下,齐国的国土只剩下即墨和莒两城还在坚守,齐湣王本人则逃向了莒城。莒原本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曾先后被鲁、齐、楚所攻,终被齐国吞并,其都城被改造为齐五都之一。这次齐湣王来莒是因为楚国承诺提供帮助,可惜病急乱投医的齐湣王很快被楚将淖齿所杀,莒国土地连同淮北大片齐土都被楚国所得。

楚灭鲁的背景,是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楚国迁都陈地、寿春,楚国感觉需要弥补国力损失才发起的灭鲁之战。力主灭鲁的核心人物则是春申君黄歇,这时正好主管越地,与鲁国近邻,所以才极力灭鲁。

齐鲁并立七百多年,春秋之后齐强鲁弱之势便已形成,齐国应该更有机会灭鲁才是,或许是念在齐鲁的历史渊源,并没有忍心下手,楚国可没有这种心理负担,该灭就灭之。

楚灭鲁是公元前261年,距秦灭六国一统天下还有40年时间,在楚国行将就木之际,还能吞灭一个大国,不得不说这应该是楚国的一次回光返照。

楚国从丹淅之会起家,立国之初只是五十里小国;站稳脚跟之后,开始顺汉江而下进入江汉平原,立足江汉平原;进而挥军北上,争霸中原,成为巨无霸大国;后来又吞越吞吴,整合南国;在行将就木之际还能吞莒吞鲁,兼并大国。

我对楚国的兼并整合能力一直非常感叹,春秋战国之际楚国先后共兼并五十余国,兼并国家数量最多,却没有出现消化不良的现象。虽然这是楚国为了增加自身国力的行为,但客观上却极大促进了民族融合的形势。

从淮河到南岭之间南国地域上的族群,在楚国时期基本完成了民族融合,这是楚国的一大历史贡献。秦灭楚之后,在南方的战略重点是岭南地区,开凿灵渠,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置南海、桂林、象郡等三郡,都是为了消化岭南地区。而南岭以北的地区则被轻松收复,这不得说是因为楚国历史贡献的缘故。

楚国虽然被灭,楚文化却被代代相传了下来,极大丰富了华夏文明的内涵。楚辞的浪漫优雅和丰富的想象力,今天读起来还是引人深思,青铜器的庄严厚重和漆器的神秘艳丽,依然能给今人以视觉冲击,这些极具标志性的楚文化遗存早已溶入了华夏民族的文脉之中,甚至成为了华夏文化的标志。

楚人带给我们的“筚路蓝缕”和“一鸣惊人”等开拓、创新等精神,也始终传承于华夏核心价值观当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人继续前行。

(注: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感谢网友们,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670评论 5 460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928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926评论 0 32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238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112评论 4 35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138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545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232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96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96评论 2 31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69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226评论 3 31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600评论 3 29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906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85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516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721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