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个人她对某个实验设计类比赛挺有兴趣,也许是因为从来没有做过这种事,感觉新鲜吧。她每天背着电脑早出晚归,在课室或者是图书馆,查阅一篇篇文献。脑子里诞生一个个想法,却又逐一的否决。好不容易想了一个不错的点子,在和队友电话沟通的过程中,又蹦出了一个新的想法。队友虽然觉得可行,但是担忧来不及更改。
哪怕知道时间紧张,她也毅然决然的放弃完成了一半的设计方案,重新开始。因为她一心想要做自己认同的东西,研究,研究,肯定要做自己觉得更有价值的方向啊。后来方案被学校选上送往省级参加初赛,整个学院近三十个参赛组,只有两组被选上。她们组因此被评为学院一等奖。
你可能已经猜到了,那个人就是我。尽管过去了三年,我对那段披星戴月的日子仍旧记忆犹新。后来,参加校外活动的面试、研究生的复试、找家教时面对家长,这一段都是绕不过去的经历。
从一开始抱着试试看、“重在参与”的心理,到报名后决定要设计一个较为完整的方案,再到和队员讨论中坚定了做一个自认为有研究意义的方案的决心。那是我第一次体验到成功,当然,这次成功来源于我付出的努力和坚定的决心。
那之后,我陆续的参加了一些校园比赛,我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拿奖。我带着不同的队友在不同类型的赛事中拿了很多奖项,积累了厚厚的一沓奖状。
听到我要考研,不少朋友都有相同的回应,“你一定会成功的。”我以为他们误会我是学霸,正想解释一番,他们往往继续说道,“不知道为什么,就感觉你做什么都会成功。”
讲了这么多,终于来到了转折点。经历了笔试初试,三轮复试(面试),以及毕业论文设计,渐渐地,我发现做到一件事情并不用付出那么多的努力。有了这个发现后,我日渐沉迷于拖延,从考试前一周开始准备到三天开始准备再到一天。甚至选修课负责presentation,我拖到只剩两天才开始重读文献,做ppt,时间紧张到都没试讲完一遍就要上台。
我觉得太差了,可是有很多听过的朋友都表示很不错。如此多正面反馈,理应算是获得了成功,我却没有丝毫愉悦。
我觉得生活糟糕透了,枯燥无比,没有挑战性。听起来像是在“找虐”,但是身在其中的我觉得“很虐”。我身处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环境,尽管事先我慎重的选择。
学业的空洞让我生活空虚,让我去质疑我人生的价值,直到我看了孙圈圈的TEDxXujiahui分享。
孙圈圈,畅销书《请停止无效的努力》的作者,曾经是全球著名管理咨询公司咨询总监,为公司的不同职务遴选人才。一直认为自己很有“看人”的本事,直到一个实习生让她“打脸”了。同一场面试,一个是985高校的优秀男生,一个是普通高校、简历平平的女生,在面试中,表现也平平。
在以后的工作任务中,男生能很好的按照她的要求完成规定的任务。女生却让人意外,她会在做的过程中提出她的一些想法,并请求去实施它们。有些成功了,有些失败了。直到女生提交了一份非常有洞见的项目建议书,让孙圈圈惊讶极了。她和前辈讨论,了解了男生和女生的工作情况,前辈就回答她“这两个人的职业目标是什么?”
孙圈圈想起女生在面试时说过她未来想要创立自己的公司,男生是想当跨国公司的CEO,做一个出色的职业经理人。所以女生敢于去做她能力以外的事情,哪怕有时失败;男生不敢激进的创新,因为他不敢犯错。
后来她在选人的时候也特别的注重一个人的野心。不同的野心会让人在不同的动机下做出不一样的成果,这种不同绝对不是能力能解释的。就像后来男生进入了五百强公司,女生进入了她的创业团队。
目标感,作为一个人行为的内在驱动力。我们所有的行为,专注、拖延、坚持、放弃,都只是海面上的“冰山一角”。而隐藏在海面以下的一大坨不能被轻易看见的东西就是我们这些行为的关键。
有了目标并不等于有目标感,就像是我有了做presentation的目标,但却没有全心全意做好它的内在驱动力。而这种目标感的缺失,就导致了我一再拖延,最后匆匆上场。我曾经向那些取得成就的人学习,学习他们把目标,任务安排得明明白白。可是坚持不了两日,我就不再继续。
如果说“目标”是“要完成的任务”,那么“目标感”就是“一定要完成”的决心。没有目标感的人生,哪怕取得成功,也会像我上文说的那样怀疑人生。那么怎样才能拥有目标感呢?
孙圈圈提议去找到自己真正的“野心”。怎么找?通过列下所有自己要做到的事,不管它们完成的可能性有多小。然后,摸着自己的心,将不太想做的划掉。结合朋友的意见,选出那件让自己双眼发亮,浑身散发光芒,或者别人难以理解,你却如常的做着的事。
可是,你我都知道,这是很难的一个过程。不是每一个人都有那样的时刻,也不是每个人都有刚好见证那个时刻的朋友。
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能让一个人两眼发亮,闪闪发光。可是现实中哪怕经过慎重选择仍旧会发现置于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境地。原因要么是工作的简单重复,要么是任务对自己来说不具挑战性,或者想要的未来太过遥远,没有明确的道路可以走向它。
当你无法通过孙圈圈的方法来找到自己的野心或者你知道了却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屈服”于现实(最起码短期内是这样),那么你可以试试我接下来说的方法。
很短,就一句话“缩短完成目标的期限”。
不管deadline在什么时候,给自己定下完成任务的时限不要超过四天。因为我发现一旦超过四天,我们就没有紧迫感,也没有目标感。如果是不复杂的任务,大可以给自己定下一天半这样的期限。
如果你这样做,你很可能会像我一样发觉,原来这看起来没什么意义的任务也挺有趣的。因为这时枯燥的任务对于我们来说,变成了一个不小的挑战。我们的职业生涯、生活都没有变动,却能因为时间的紧迫感让我们认为手头上的工作是很有意思的。
我们往往被告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看过很多案例,大牛如何在艰难的情况下艰苦卓绝,专心致志于自己所选择的道路,因为他们追求内心身处的“光明”。例如马云创办阿里巴巴,在开始的时候人们以为他在骗钱,可是他追随自己所看见的东西,一路走到现在,让阿里集团成为电商的巨头,他也被万千女性喊一声“马爸爸”。
很多人让我们明白对于真正感兴趣的事物我们能有内在驱动力,有目标感。但是很少有人教我们当我们从事不太热衷的工作,甚至枯燥的工作时该如何建立这种目标感。如何对待我们身上让我们厌倦的工作、任务,除了另寻出路?
一天我在训练营微信群里看到了一句话,只这一句我就知道他和曾经的我一样,像是困兽被罩于漫无天际的黑暗中,想要撕碎它找一个裂口,看看外面光明的世界。果真,在群友的追问中,他一步步的解释他的内心,也一步步证实了我心中的想法。
我快速地打字告诉他我的经历及不错的方法-----缩短任务完成的期限,让自己置身于一个挑战当中,以此发现工作不枯燥的一面,而这又能减轻我们因为职业生涯而萌生出对人生价值观的怀疑。
你猜怎么着?他完全无视我的话。
也许,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坚强的活着。而有些人活得走路带风,不是因为他站在风口,而是他知道必有方法可以解决他的烦恼,没关系,他可以慢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