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图片是本次天价鱼事件当事人的发帖截图。相信大家也从四面八方对本次事件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热烈的参与到全国网民的口诛笔伐中去了。
从“青岛大虾”到“东北鳇鱼”,不得不说中国消费界和旅游界这对难舍难分的欢喜冤家,其间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爱恨情仇又上升了一个层次。事件起初到今,通过网民大军的热烈关切,哈尔滨“天价鱼”剧情几经反转,不知不觉间已从“普通消费纠纷”演变成全民侦探的情景剧。如果当事人的发帖属实,那么从当事人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出事件发酵的真正原因。“妥协的消费者与强硬的被消费者之间的矛盾”“暴力的执法者与软弱的被执法者之间的矛盾”以及“执法者有地方保护主义倾向”。而这些原因恰恰构成了国内旅游业中盘根错杂的潜规则,也正是这些原因刺伤了或多或少经历过此类事件的广大网民的玻璃心。因而当一件相似的新闻被曝光出来时,持续发酵的推动力被舆论源源不断的灌注进来自然也就不奇怪了。互联网时代全民讨论的根本便是更换自我为主角这种手法也屡见不鲜,一时间全国上下似乎都笼罩者敲诈和包庇的阴谋。
诚然,明码标价与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如出一辙,但是在相关部门的监管下标价是否合理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下图是网友整理的国内某些景点消费细则:
然而空穴来风的本质便是事件的传播是有其根本事实属性。不管在全民舆论中的举例论证是否真实,都不难折射出国内旅游业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矛盾。当前国内旅游发展中,地方霸强和强制消费是压在人民头上的两座大山,然而在两座大山下面的是牢不可破的监管包庇,群众投诉渠道形同虚设。曝光问题后,执法单位成立调查组,其速度和效率令人咋舌。然而舆论高潮一过,相关问题是否得到解决无人知晓。究其根本,问题仍在,矛盾仍存。
在全民讨论大军中,除了在讨论上述问题的同时,还有另外一种声音:地域舆论攻击。那群人不再讨论简单的消费问题,而是升级为各省市各地域的攻击抹黑。一攻一守,网络上逐渐形成一股不可小觑的地方矛盾力量。然而在这群地域保护主义大军中,也存在“叛变”的“当地人”。这也不由让看客兴叹,慧心未泯。
在全球旅游业相互竞争的今天,一方面境外旅游热不断高涨,一方面国内消费矛盾持续发酵。两者比较,最后的赢家不言而喻。在地方官员斥巨资打造城市形象的同时,如果能够意识到公道自在人心,狠抓旅游管理,那么也不会出现今天惨痛的局面。
与天价鱼虾的价值相比,国内旅游业给景区带来的地方消费和地方形象,孰多孰少,孰轻孰重,相信有一杆秤在国民心中。
下图是本次事件发酵后@哈尔滨发布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