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在我们国家出行,除了公共交通近途像公交地铁,远途如火车高铁飞机,剩下的便是出租车的,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打的”,这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话题,因为总有那么一些时刻,我们需要为了赶时间、图方便去选择出租车。
近日由于个人一些相对紧急的事情,我有过相对多的几次乘坐出租车的经历,我想从这几次经历着手引入本文所要讨论的话题。
第一次我从学校门口出发到丁字沽十三段,我原本想坐公交,时间原因加上司机师傅的强烈安利,我上了一辆出租车,司机师傅先是询问我,是不是安装了一款叫做“嘀嗒”的打车软件,上车之前我就看到司机师傅挨个问路边的乘客说“您去红桥吗?用过嘀嗒吗?2块钱咱就走了”,我还问了一句去红桥真就2块钱?师傅说没错,不过您得安上嘀嗒这个软件。此后师傅就聊着说现在新出了一款打车软件叫嘀嗒,之前不是有个软件叫滴滴吗?想当初他们抢了我们出租车多少生意啊,现在马化腾出了一个嘀嗒,平台给了很多补贴优惠叫我们来推广,打击滴滴。后来司机师傅又抱怨说马云支持的滴滴如何黑心,赚取利益,将社会的财富全部控制在他一人之手。我们知道2017年火了滴滴打车,当时很多人由于其方便快捷且低价的让利营销方式,对其产生了深深的信赖感。但是司机师傅讲:当时滴滴平台的这一举措真是害了一大批人,首先滴滴司机多为私家车,平台让利且提供沟通联络渠道,害的专职的司机们丢了饭碗,出租车的价值急剧下跌,拿他自己的车为例,之前60万的车,现在市场价值不到40万,现在若想转让怕是连成本都赚不回来,而且还时常发生出租车司机与滴滴司机火拼事件,甚至打死过人,怕是这些话也只能从当事人嘴里透露一点风声了。另外,滴滴公司也害惨了一些滴滴司机,当时2017年滴滴平台放利烧钱的时候,有些车主一月就是几万块的纯利润,吸引了大量的有车一族,同时带动了当年汽车销售行业的迅猛发展,有些人好好的公务员都不做,就来滴滴开私家车赚钱,可是好景不长,没过几个月,滴滴平台就终止了烧钱模式,改为专车盈利,从此这些人的生活没了依托,自然会有一部分人陷入生存危机。不过,现在回过神来仔细想想滴滴的竞争对手,这个所谓的司机们极力鼓吹的嘀嗒,现在这样的方式不就是当年的滴滴吗?想要和滴滴竞争,抢夺滴滴的乘客,通过这样的老路子自然也不会长远。到达目的地后这个嘀嗒司机要求我们给满星好评。
第二次打车是打顺风车,因为我要晚上11点钟从教师公寓出发到天津站赶00:30回家的火车,我就提前预约,在滴滴和嘀嗒上同时下单,预约顺风车。顺风车价格相对专车较低(这个是两款软件里都有的两项业务,就是顺风车,专车),一边嘀嗒上面久久没有人接单,一边滴滴四个小时后有辆私家车接单。这位滴滴司机说自己是专职开夜车的,司机的性格很好,很值得信任,当时我还忘记了带身份证,司机师傅给了很多建议和宽慰嘱托,最后给了司机超好评,说这些是因为当时比较少的考虑到顺风车(也称拼车)的安全问题。
第三次打车,同样我需要晚上11点坐车到天津站赶火车,我仍然得要约车,我首先观察学校里的出租车情况,发现大部分都还是原来传统的电话招车或路边扬手招车,之前炒的沸沸扬扬的"嘀嗒司机"已经是销声匿迹了,看来果真一语成谶了。所以我选择了网约车还是顺风车服务,同时在滴滴和嘀嗒上面下单,嘀嗒上面仍然迟迟没有人接单,滴滴上面的顺风车服务在暂停整改(这里必须要插播一条新闻了:今年5月6日,空姐深夜在郑州搭滴滴顺风车遇害),所以我只能选择滴滴上面的专车服务,很快就有多位司机有接单意向,然后系统自动筛选了一位,这次是出租车,不是私家车,师傅也讲自己是专职司机开夜车的,我问师傅你用嘀嗒软件吗?师傅说他滴滴、嘀嗒都会用,但是滴滴会常用些,用来抢单很方便,而且从乘客数量上讲,滴滴比嘀嗒多很多,至于嘀嗒则用的相对较少,如果有事想要开顺风车的话会去看看嘀嗒上面有没有单子。还有一点,滴滴司机的提现周期几乎是即时的,钱会立马到滴滴司机手里,但是嘀嗒司机的提现周期是三天,也就是说嘀嗒司机的钱三天后才能到账,并且没有利息。至于滴滴上也会有顺风车服务,总的来讲,就现状来看,无论从司机还是顾客,滴滴仍然占很大优势。
第四次打车,我从天津站赶到学校,赶时间的原因我就去了火车站的出租车点,所以大致了解一点车站里专门来接送乘客的出租车,它们在警察的管理下有秩序的一辆接着一辆在出站口排队,乘客也是排队上车,每位乘客会被分配给一辆出租车,出租车打表计价。我同样问这次的出租车师傅:“师傅您也会用滴滴或者嘀嗒吗?”司机说,“我现在不用了,之前用过,性格原因吧,我就不愿意去做和别人抢的活,我也抢(单)不过人家,我就希望能像是在车站一样,一个人分配一辆车,多好,之前的出租车生意多好做呀,现在不行了。”
由此,在这些实践经历或者是间接调研的基础上,我通过查资料(主要是网页新闻)的当时展开对比这会问题的关注。
先说说所谓的滴滴:“滴滴出行”App改变了传统打车方式,建立培养出大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引领的用户现代化出行方式。较比传统电话召车与路边扬招来说,滴滴打车的诞生更是改变了传统打车市场格局,颠覆了路边拦车概念,利用移动互联网特点,将线上与线下相融合,从打车初始阶段到下车使用线上支付车费,画出一个乘客与司机紧密相连的o2o完美闭环,最大限度优化乘客打车体验,改变传统出租司机等客方式,让司机师傅根据乘客目的地按意愿“接单”,节约司机与乘客沟通成本,降低空驶率,最大化节省司乘双方资源与时间。同样嘀嗒也是如出一辙,最初的规划理念是相当的好,只是放到操作层面总会放心的遇到如期而至的问题。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滴滴出行已经覆盖了我国400多个城市,占有87%以上的专车市场份额,99%以上网约出租车市场份额,尤其是在相继合并快的打车和优步中国之后,滴滴出行的霸主地位已经很难撼动。但是,滴滴的日子最近估计不怎么好过了,因为在网约车领域他的对手们来了,最近一段时间,美团、嘀嗒、首汽、易到纷纷宣布向滴滴亮剑,一场新的网约车争霸时代似乎正式到来了。网评有云滴滴目前的问题在于有些恃宠而骄了,它在某种程度上有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的嫌疑,互联网模式先烧钱抢市场,再慢慢挣钱的方式无可厚非,但它有些过于任性了,比如过高抬高网约车价格,大幅度压低司机收益;宰熟客;利用拼车获利润。
网评滴滴相对嘀嗒更为专业,嘀嗒看起来像是只为在此时的市场上预计大捞一笔的小公司,没有长久的打算。关于原因:一,比如车主提现,滴滴提现秒到,嘀嗒则需要相对长的时间,可以看出在资金储备融资,资金的管理,流动性上,滴滴好于嘀嗒。还有从技术,客服上面,嘀嗒都逊于滴滴。
此前还发生一条新闻,也产生于滴滴和嘀嗒的恶意竞争,嘀嗒发文称滴滴官方客服威胁同时使用滴滴和嘀嗒的司机,说只能“二选一”,然事后滴滴发文称其为“强行碰瓷”,滴滴从未做过此类事情。
滴滴和嘀嗒的竞争可谓如火如荼,但是对于司机们来说,自然也会是哪里有利便趋向那边。新闻中有报道“滴滴司机强烈安利嘀嗒”,看似尴尬,由此暴露出来的行业门槛过低,由此带来的是否有经营许可问题,安全问题的争议也是很大。对于乘客来讲,出行是刚需,谁能便宜快捷就用谁,如果嘀嗒拼车业务能做大且平台提供安全保障和文明监管,乘客品尝到拼车的好处,自然也会在市场上分一杯羹。
说到"网约车",在过去的2017年可谓是个网约车“大年”,历经三番五次改革,从不合法到合法,"网约车"虽不至于完全取代传统的电话约车和路边招手停车出租,到随着互联网经济优势的介入,“网约车”会成为我们老百姓和司机们的“宠儿”。
按照交通部要求,网约车平台在某个城市获得线上运营牌照后,可全国通用,无需再申请线上运营牌照,但落地全国各城市时,还需获取线下运营资格证。不过按照新政要求,网约车司机和车辆还必须分别取得《网络预约出租车驾驶员证》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不过区别于平台资质“全国范围内适用”,车辆和司机的许可需要匹配各地不同政策。这是对网约车的准入管制,最后一个问题就该是“网约车安全指数”问题了。
空姐在郑州搭滴滴顺风车遇害后,滴滴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很多网友谴责滴滴漠视乘客安全,要求其承担责任。
此前滴滴已将顺风车业务暂停一周,今天中午,滴滴官方发布具体整改措施,包括下线顺风车用户标签和车主评价功能、司乘双方头像仅自己可见、车主每次接单前需进行人脸识别、顺风车暂停接受22点-6点期间出发的订单。同时滴滴官方还将对全平台业务进行整改,比如专项整治人车不符,要求司机每天进行人脸识别验证;修改产品设计,将紧急求助功能提升至显著位置,用户可自主选择一键拨打110、120、122及滴滴24小时安全客服等号码。
可以说,这些举措体现了滴滴的诚意,也大幅提升了用户的出行安全,网评中也给出了其他更好帮助提高网约车安全指数的措施,通过社会公益的力量建立一个监督评分机制,细则在此不多赘述,至于如何去实施,或者它是否为司机乘客所接受,还是得去看今后网约车的发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