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你喜欢萧红在小说《呼兰河传》“散文化”的表达吗?说说你喜好或不认同的理由。再思考下,你读过的小说中,是否有类似的写法?一起说说。
以下是我答案。
我原本对《呼兰河传》印象不深刻,曾经拿起放下拿起又放下,始终不曾读完。这次在老师的解读下,重新又打开了它。一字一句,仔仔细细认认真真的去读了一遍,噢不,是半遍,还没读完。
文学素养需要培养这件事情,是真的。并且要“找”一位好的老师,我庆幸,我找到了。
如不是老师的解读,孩子不会喜欢鲁迅,我也不会对与鲁迅有着密切联系的萧红产生兴趣。那时初读名著,只会认为《红楼梦》这样的鸿篇巨制才是“值得”放在床头的,诸如《平凡的世界》也因着“平凡”会搁置一边。《呼兰河传》光看名字,就知道不过是家乡那样的河河湾湾的事情,每天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人和景,有什么值得品读的。你看,“年少轻狂”,这个词语就是这么来的。
我现在才明白,那时的爱“读书”,只是假装努力,附庸风雅,实际上却是对自己是农民身份的不认同,那条“呼兰河”有多深,那份自卑就有多深。
现在终于意识并认识到了它的好,还好,为时不晚。
当我读到火烧云的片段时,才惊觉,这小学课本的课文,原来就出自这“平平无奇”的《呼兰河传》,可惜那时肤浅的我,只为学到各种比喻和拟人的用法而庆幸,便觉得考试不用发愁了,根本没有任何赏析的概念。突然很想揪一下为数不多的头发。
我又复看了一遍课文,意外还发现了“已删节”的区别。
比如下面这个内容,原文:
喂猪的老头子,往墙根上靠,他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匹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他刚想说:“他妈的,你们也变了……。”他的旁边走来了一个乘凉的人,那人说:“你老人家必要高寿,你老是金胡子了。”
课本理所当然的把TMD去掉了。
但是,老家的老爷爷就是这么说话的呀!
瞬间觉得敢于写出人类真实的萧红原来如此可爱。
还有她书中那些街道,那些店铺,那些买豆腐扎纸人的的一幕幕,都熟悉得好像是我的邻居日常。
可我却写不出来村里集上那些故事,这一刻,萧红不再是萧红,她仿佛就是我们村里的名叫“小红”的一员,在她的故事里,浑然充满了我的家乡的味道。
比如在我的老家,也有下过雨的“大泥坑”,虽然没有书里那样深,却也是经年累月的存在着,它就在我家门前,每次雨后泥水流满地,然后就是满鞋泥泞的日子,鞋底的泥巴越走越高,恨不得变成高跷踩了,若是找到一个带棱角的地方,一股脑儿地把泥块刮下来,便觉得鞋子瞬间轻松,甚至走路都可以带风了。等到天晴了,泥坑复又变身,变成了边角硬邦邦的沟壑,骑自行车过去如没刹闸,便会墩的屁股生疼。然后就会有龇牙咧嘴的表情配以骂骂咧咧的声音,渐行渐远。
书中的傻子瘸子等人物,我们附近村里也有几个,基本情况都与萧红书中类似,你说巧不巧。
萧红,用现在的话说,你就是我们村里的“嘴替”呀,噢不,“笔替”更妥帖。
你看那街上的寡妇,失去孩子后的种种表现与症状,与祥林嫂有何区别呢?
那一景一物的描写,与百草园又相差何几啊!
那些平凡的人们,你可否知道,里面有没有一个叫做“祥子”的人呢。
这样一想,原来,文学,也都是相通的。
鲁迅,老舍,路遥,我们,似乎一时之间,也都心意相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