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好朋友。
她们相信这份誓言能坚守到永远,她们会一起变老,坐在老旧露台的两张摇椅上,回顾往事一起欢笑。
——《萤火虫小巷》
“男人、事业甚至子女在我们的人生中都只是过客,但友谊却永远长存。”
这是本书作者克里斯汀·汉娜在面对记者提问“是什么让你想写一本关于女性情谊的小说”时,抛出的最有力的答复。
无可否认,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大部分的时间都身处孤独,所以,陪伴对我们来说才会显得如此重要。
对于女性来说,尤其如此。
本书就是透过对两位女性长达三十年的友情描写,来探讨这个话题。
青春:纠缠在渴望与失望之间
凯蒂与塔莉,两个看似全然不同类型的人,却在一个失眠的夜里,成为了好友,并且许下终生为友的诺言。
看似迥异的人生轨迹,但是在心理情感的渴望上,两人却又是极其微妙的呼应:
塔莉,从小就一直渴望得到母亲的呵护与关爱,并一直活在“母亲总有一天会回来接她”的幻想里。然而,现实的残酷一次又一次地击碎她对生活美好的期盼,迫使她逐渐让自己穿上特立独行的外衣,拒绝对爱渴望的内心,并最终在心中写下了“我不值得被人爱”的人生脚本。
凯蒂,则是生活在天主教的家庭里,爱与呵护让这个渴望拥有自己独立生活的女孩变得无所适从。她渴望跨越家庭的藩篱,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但是,却很难跳出自己对家庭温暖的依恋,同时,为维护对这份依恋而不断妥协,逐渐在心中写下了“我无法活出自我”的人生告白。
就这样,当两个人见面时,塔莉的特立独行成了凯蒂心中的向往,而凯蒂自带的温馨与包容便成了塔莉最终难以离开圣地。
于是,在“青春”这个充满着自我的季节里,两个人都在彼此的身上,看到了长久以来自己未曾拥有的心灵需要,这种感情需要,远非爱情所能给予。
恰如两人第一次畅谈的深夜。
塔莉带着对于爱情的幻想参加晚会,却遭受身心伤害。而能安抚她受伤的心灵的,却是作为近乎陌生人的邻家女孩:凯蒂。
不需要暖人温情的话语,不需要循循善诱的劝导,只是一颗善于倾听并安静的心,就足以让塔莉重获新生。
爱情:人生最痛是裹着友情的爱情
人生就是充满戏剧色彩。
仿佛前一秒,凯蒂还在拦阻塔莉不能爱上自己的教授,下一秒,她却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自己的上司。
对爱抱有芥蒂的塔莉,在查德那里得到的不仅仅是重新点燃对于爱情的幻想,更多的是如获“父爱”一般的娇宠。查德用身体打开了塔莉的心灵,让她再度感受到除了凯蒂一家之外,她还能拥有属于她自己的专属的情感。
然而,凯蒂并不知晓,这份看似触犯禁忌的爱情,对于塔莉意味着什么。
同样的剧本,当凯蒂无可救药地对上司强尼一见钟情的同时,感受到的,居然是强尼看待塔莉的眼神——专注而痴情。
凯蒂就像是与姐妹争夺“父亲”(带有权威的年长男性)的宠爱一般,将自己的情感投注到这场抗衡中。
此时,维系两人友情的,恰恰是带有竞争意味的亲情——塔莉被凯蒂一家收养,也似乎命中注定两人终将面临一场对爱的争夺。
女性之间细腻且微妙的情感变化,是促使两人共同成长的基石。
她们开始逐渐探索,除了安全的情投意合之外的“冒险”地带。这样的探险,无法在始终保持良好状态的爱情面前尝试。
生命:我用余生兑现诺言
最让人动容的,就是本书最后一章。
当凯蒂查出乳腺癌,生命步入灯枯油尽的最后一程,她拿起电话,拨通了熟悉的号码,却不知如何与断交近一年塔莉开口。
我想,作者是比较偏爱凯蒂的,甚至用生命的枯竭,帮她实现最初,也是最让人羡慕的“永远的好朋友”的誓言。
而塔莉,则在自己深深的忏悔中,面对好友的生命一点点消耗而无能为力。
即使有父母的陪伴,即使叛逆的女儿已经乖顺,即使一生都不确信的爱情终日守候,凯蒂依然渴望得到友人的陪伴。因为,自己所经历的一切——所有稚嫩的、成熟的、喜悦的、悲伤的,都在时间的冲印下,变成了一幅幅美好的画面。这里除了凯蒂自己,还有一个参与她生命的人物,无法不出现,那就是塔莉。
两个人因为人生轨迹早就被自己写就,于是,自然无法重叠,只能相互成为了对方的一个映照——凯蒂在家庭的付出,无不重现了自己幼年依恋的模式,唯有身边的人才能给她安全;而这,则是塔莉终其一生都无法获得的对于家的渴念。同样,用一个又一个事业高峰来掩盖自己对于爱的渴望,始终无法填满塔莉内心对于家的空虚感,却成为凯蒂一生都无法企及的成就。
小说最后,塔莉果断放弃自己的事业巅峰,回归到凯蒂身边,陪伴她走完病痛的最后人生旅程,而在塔莉的帮助下,凯蒂也终于提笔,缓缓写完自己的一生。
仿佛两个人的人生在此刻再度交汇,变得圆满而完整。
女性之间的友情,杂糅着对于母亲浑然又矛盾的情感,其中蕴含着难以言说,又不乏细腻的感触,最终会超越爱情、亲情,成为陪伴女性独立自我成长的一份坚不可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