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终于把网红作家蒋坤元老师的新书《四十才是青春》拜读了一遍。
也不枉载着书籍的墨香,千里迢迢从江南越过天山,飞到了我的手中。 感谢神奇的网络传媒,感谢简书,有缘幸获赠书 ,捧到它的那一刻是欢欣的。
对于纸质书,我有阻挡不了的喜爱。好书不怕晚。
书印刷得很精致,封面嫩绿和翠绿的搭配,简洁流畅的自画像。 清爽中透着希望。
四十才是青春,是宣言,又似反诘,还有意喻般的肯定,让人禁不住浮想联翩了很多。
对于蒋坤元老师,初涉简书的我,听说许久。他就像个传奇,被很多作者相传和热议。自从上次读到那本《沉到河底就能采到珍珠》 ,就喜欢上那些质朴带哲理的文字。
沉甸甸的谷穗,廖廖数语,透着睿智和内心的力量。
现在的蒋坤元老师,双重身份,一是作为创业者打下上千万资产的企业家,二是作为高产作家,迄今已发表诗歌、散文、小说等数千万字,出版了三十多部作品。可谓妥妥的人生赢家。
《四十才是青春》,纪实性散文,一部真实的创业故事。
在生活的浪花中,蒋老师一路披荆斩棘,无论从哪条路上看,都抵达了别人所不能的高度,成为一道旗帜般飘扬的风景。
作家的影响力和企业家的胸怀,已不知道哪个更适合他。 我想,能把这两部分都做到优秀的人,放眼去看,没有几人能相媲美。
沿着时间的纵轴,作者终能停歇,回首自己四十岁时,开始的创业之路,点点滴滴,一步一个脚印,桩桩件件,娓娓道来,有辛酸、 质疑、惊险、挑战、和坚持。
读着读着,我不由自主地被感动了。创业的艰难像一道道关卡考验着个人的意志、胆量,那是一段很长时间苦行僧般地全力付出,如攀岩爬坡,眼泪只有流给自己。
感觉他是一次次在逼他自己。走过常人会畏惧的道路。
蒋坤元老师,生命之海涛涛中经过风浪之人,那些过往亲历的酸甜苦辣好像都变成了财富,闪着珠贝的质地和智慧的光环。
或者就如书中代序所言: “ 蒋老师就是裸露的宝藏,以真诚以美好示人 ”
这个夏季,拜读这本书,有关于奋斗、关于梦想、关于亲情, 关于幸福的真解,不经意间就会打动你。
读罢,掩卷,有了自己的感受和启迪。
关于青春的理解
席慕容会说“含着泪,我一读再读,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笔太仓促的书”
年少无知与迷茫冲动, 青春似乎是年轻的代名词。 人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但是,人最重要的心理年龄决定他的处世,心态里的青春,是一个人内心拥有更珍贵吧。 年龄只是数字, “赤子之心”不畏年长,奔走坚持自己的道路,哪怕山高水险,哪怕流血流汗。
网上,现在很多人也会自嘲,四十岁以后,混吃等死,多么消极。
什么时候都不晚啊,四十才是青春,像蒋坤元老师曾写: 即使我老态龙钟了/ 我也是一座雪山啊 / 内心苍凉,但心中仍有炯炯之火。
关于理想践行 :
这本书,让我想到,人即使有潜能,有梦想,也要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地付诸于行动,甚至是每次冒险般把自己逼到悬崖上。
践行就是你要计划,亲力亲为, 有一点希望,就要付出百分之百努力。哪怕要交昂贵的学费。
眼中有泪,心中才有彩虹。 所以蒋老师会在历经挫折、失败后,一直攥紧自己的热爱,心中的信念。 真应了那句,他人以为砒霜, 我却尝出甘怡。 在辛酸吃苦中一次次体味,属于自己的那份乐趣。
热爱、 坚持、 深情投入,都是不可阻挡的致胜武器。
关于成功: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人们总是羡慕斐然的成功、果实,却常常忽视背后所付出的汗水和泪水, 试想一下,皮破流血不去医院、 事事躬行必做、 自己吃住车间一待就七个月, 连过春节都舍不得休息的老板,是不是很拼。
在冷清狭窄的厂房,轰鸣的机器声中,蒋老师以唯一的摩托尾箱作办公桌,像哺育自己的孩子一样, 全身心投入,一面建厂,一边创作。从十八岁时,开始坚持写作,仿佛这里有片自己的田园,耕耘播种,燃起明天的希望。
成功没有捷径,所有今日的光芒都是昨日暗里辛勤拼命去做的结果。
关于做人与做事:
书之首,蒋老师就说他要作个与众不同的人。他知他自己,有梦想、有目标、有激情,吃苦耐劳、敢于挑战自己,顶着压力去行动。
但一路创业,要把事业做大,凭得还是人品和德行,所谓“做生意就是做人 ” 。别人不信任你,能借钱给你吗?
诚信人品,赚一个好名声比赚钱更重要,创业,要负责任、 讲诚信,有时忍耐,低调, 凭吃苦和真诚打天下,决不投机取巧,不急功近利。
得饶人处且饶人,虽然自己的善良也吃了不少亏,但累积了还是自己的信誉和人脉。
关于幸福的质朴定义
有人问幸福的定义,蒋老师说,儿女成材,家庭幸福,加上自己也干出一点成绩,这就是成功。这就是幸福的源泉。
蒋坤元老师说: 倘若你爱你的儿子,那么请好好爱他的母亲。
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齐心协力,蒋老师白天经营工厂,扮演老板的角色,下班后直奔菜市场,摇身一变为“家庭煮夫”。烧一手好菜,给家人吃。
幸福就是这么简单真实。
父子关系
蒋坤元老师与儿子晴谷的关系,像朋友一样。“彼此尊重是我们父子相处的前提。”
他对儿子深沉的爱饱含于字里行间,为此,他甘为人梯,直说自己做好铺路石。 他言传身教、 循循善诱、平等地与儿子共事,儿子最初打70分给他也不生气。
互相影响,互相鼓劲,作者蒋老师一开始就说我和儿子曾有一场比赛: 儿子高中三年,我建厂发展,都有一个目标,去努力奋斗。
儿子学成回厂后,渐渐地对父亲有了新的认识,打分升为90分, 父子关系融洽,互相学习,且会以对方为自豪。
在今天,这样的父子相处,还是让很多家庭羡慕并反思。
《四十才是青春》这本书里还有很多答案,干一番事业,为人处世,生活态度,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世界日新月异,生活多么挑战,命运终究是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去读读吧, 会有属于你的启发和收获。
2020--7--15 风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