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说,世间事莫大于生死。似乎很多人怕死。
我呢?我现在不怕,可能因为死现在离我还有一段距离。但是关于生与死的思考从未停止过。
一、未知比死亡更可怕
记得多年前看到一篇文章,上面的大意是,抗战时期,一位将领会将对抓到的战犯或者土匪带到一个幽深幽深的山洞前,然后让他们自己选择,是选择走入山洞,还是就地枪决。将军回忆说,抓到的战犯和土匪很多,但是只有极少数的个别人选择了走入山洞,绝大多数人选择了就地枪决。可是,山洞虽然幽深,其实里面除了黑暗真的没有什么,尽头就是通往光明的出口。
在最后,这位将军说,通过这件事情可以看出,相较于死亡而言,大多数人更恐惧未知的世界——尤其是看似凶险前途未可知的世界。所以,他们选择明确的结果,哪怕这结果是死亡,他们也会对未知的恐惧投降。可是投降的同时,真的就是放弃了生的希望。
好可惜啊。这个时候的人们忘记了概率,就像山洞与死亡——选择山洞明明有50%生存的可能!可就是因为恐惧,他们想到的只有山洞里不可知的凶猛的毒蛇、猛兽;选择就地正法,就是彻底宣判了死亡。
那么,既然恋生,渴望活着,甚至活得更好,是不是在面对与这个小故事中类似的生死抉择时,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不要放弃呢!
加油!热爱生命的人!向未知发起挑战,向对未知的恐惧发起挑战,你的生命一定会更加精彩!
二、死亡不是生命的终止
这个命题要从两个方面阐释。
一个是生命形式的转化上。《金刚经》上谈到生命是演化形式有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实际上人从受精卵到发育成胎儿,到胎儿出生,实际上这些演化形式是都经历了的。
蝴蝶,由卵发育成毛毛虫,毛毛虫又变成了蝴蝶。那么,毛毛虫变成蝴蝶这个过程,是毛毛虫死了吗?蝴蝶破茧而出,她知道她曾经是一条毛毛虫吗?或者说,毛毛虫就是蝴蝶、 蝴蝶其实就是毛毛虫?
同为毛毛虫的毛毛虫的亲人和朋友,面对毛毛虫的这一变化 ,是高兴还是难过呢?
如果他们知道其实毛毛虫已经变成了蝴蝶,他们还会难过悲伤吗?
或者他们不知道毛毛虫变成了蝴蝶,只是认为毛毛虫死去了,那他们一定就会像我们人类失去亲人一样吧。
可是,我们人类所谓的气绝身亡,真的就是生命的终结了吗?还是我们此生此身就如同毛毛虫,所谓的身死生死,不过是像毛毛虫羽化成了蝴蝶。只不过,我们目前还不知道我们弃去此躯壳与骸骨,属于我们自身的内核去往了未知的何处、又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和形体存在?
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与天地宇宙同理,相依相生相应。能量守恒,生死一齐,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所以,庄子面对妻子亡故,难过,也还是鼓盆而歌;对生死的理解是“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认为“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在此,我的理解是,天地不灭,我亦不亡。唯如蝴蝶与毛毛虫互化而已。
另一个阐释就是关于人要经历三次死亡。
大卫·伊格曼《生命的清单》里说: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第一次,当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逝,你在生物学上被宣告了死亡;第二次,当你下葬,人们穿着黑衣出席你的葬礼,他们宣告,你在这个社会上不复存在,你悄然离去;第三次死亡,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忘记,于是,你就真正地死去。整个宇宙都将不再和你有关。
之前的文章里我提到过关于这段话的想法,那就是,在有限的第一次的生命里,努力,让自己留下的精神财富让更多人认同、欣赏和记忆,以此支撑自己生命的无限长度争取无限长生。
三、生当珍重,死不足惜
究竟死后到底是怎么样的?是终结还是一种新的生命形式的开始尚不可知。
无常是世间的永常。
在我们对生命与生死已知的认知里,好好生活,认真对待自己和身边爱我们并被我们所爱之人。真的需要把每一天当作是此生最后一天来珍惜,过一天无悔一天,待一人无愧一人,做一事无憾一事,那么即便我们即刻离去,也走得心安;即便身边的人离去,我们也不必感到遗憾与愧疚,更无需难过。
当同庄子对待爱妻般,做不到鼓盆而歌,也可以当下释然。
因为我们做到了当下珍重,所以对待一切逝去,都可以淡然,坦然,释然,豁然。
人间世,最可恶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太虚伪!
这话,正面的反面的例子说了千年,还不知道引以为戒,非要让悲剧在自己和亲人身上重演?那也就不值得同情了。
欲养当趁早,尽孝要及时!当下要珍惜。
无论对待自己还是对待他人,亦或处理任何事情,只有生而无憾,才会“死不足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