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预习:自我实现(马斯洛理论)
自我实现:成为了自己的人,拥有自主人格,自己决定自己,自己为自己的负责。
调查:讲一下你认识的人中人性成熟程度高的人物,并说说他们的人格特征是怎样的。
12.1.1 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上)
1、准确、充分地认识现实
(1)B认知(存在认知 Being Cognition):
不按自己的需要、想象、欲望去认识现象,而是现实怎么回事,就怎么认识。
看到事物本身的价值。
理解自己,也理解别人和自然,以孩子般的心欣赏一切,看一千次日落而不厌倦。
他们的想象,基于对真实存在的洞见。
(2)D认知(匮乏认知 Deficiency Cognition):
按自己的需要、想象、欲望去认识现象,内心缺什么就要什么。
根据自己的匮乏产生需要,用自己的需要评判对方,赋予对方价值。
需要丧失时,别人或外物对他而言,价值也消失了,审美疲劳因此产生。
他们的想象,为小我服务,满足自己的白日梦。
2、宽容但又嫉恶如仇
能看到事物的两面性:深切理解人性的脆弱,具备高度宽容;对人性中的恶高度敏感和抵触。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
3、对自己的体验全然敞开
欣然接受内心体验,自然表达情绪和思想,按本心行动。
4、以问题为中心,不以自我为中心
为工作而工作,投入、忘我,为事业自身吸引,而不是以事业的副产品,如名利权势、地位、控制等。
5、超然独立的性格
自己判断,不依赖别人。
6、不迷信权威和文化
权威和文化对他们没有压力。
7、清新隽永的鉴赏力
以敬畏、惊奇、愉悦的心情体验、鉴赏各种事情,并频频产生高峰体验。
自主人格者,充分活出自己,当“我”被充分看见后,也就能看到“你”的真实存在,可以很好地看见别人和外部
世界。
自我实现者与非自我实现者的最大差别:臣服于其他人、事存在的真相,还是陷入自己的自恋想象中。
12.1.2 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下)
8、真切的社会情感
普遍的慈悲心,理解所有人的处境,对所有人都有强烈而深刻的认同感和慈爱心。坦然看待亲人的优点、和缺点。
9、深厚的人际关系
纯粹的存在爱,少有控制、征服、强加,不是匮乏爱。
10、民主风范
看到每个人独特之处,把小孩子当作大人一样对待,不刻意蔑视权威。
11、高度的道德感
信奉“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双标。
12、批判精神
不是为了标新立异,只是当周围的一切与他们的存在认知相悖时,自发地批判。
13、接受模糊状态
不急着将一件新事物纳入到一个僵硬的认识模式中。静等答案。
14、高创造力
创造力是一种人格,来源于自主,能看到自己、他人、世界的本相。
自我实现者,无畏,不为外界左右也不敌视他人,不怕自己的内部世界,接受自我。行为更有自发性,少控制、压抑、规划、设计。
12.1.3 怎样回归自主
1、建议
①重建内部评价体系,放弃对身边人的依赖,自己做决定。
②倾听并接受你内心的声音,对自己的体验彻底敞开。
③把每个人当作独一无二的人
④无我地体验生活,全身心献身事业;
⑤选择成长
⑥真诚一致,意识与内心体验一致。
⑦从小处做起
⑧勤奋,做到你能做到的最好
2、抛弃自主的原因
①控制性教育:
按父母的计划成长,成为父母的复制品,长大后,也喜欢去控制别人、控制世界,根据自己的需要、欲望、想象去理解别人和世界。
②太顺应社会,成为“社会希望的人”
12.1.4 加餐:高峰体验
1、高峰体验
①更整合的自我感觉,更少内耗、少冲突、少犹豫,心平气和、注意力高度集中,高度放松;
②与其他存在的融合感;
③潜能最大发挥,同时轻松自如,毫不费力;
④高度责任心、主动性、创造力;
⑤行动自然、放松、直截了当,行云流水。
2、高峰体验的特点:
①自我1与自我2合而为一;
②内部世界的“我”、外部世界的“你”合二为一;
③时间、空间不存在了;
3、如何只求合一感:
①放下自我:打坐,注意力从头脑转移到身体,思维、自我消失,时空变化。
②成为自己
人性展开之路,也许有迷途,但被允许、被看见时,也是生命力不断被照亮之路。
12.1.5 问答:心流与高峰体验
契克森米哈赖:《心流》
高峰体验是级别很高的心流体验。
心流:在一个稳定的容器内,表达你的攻击性,而它不断被确认为生能量,当整体上被确认为生能量后,就可以酣畅流动了。
“我”的存在,被“你”允许。
12.2 预习:让情绪流动
接纳的标志:这个情绪在你这里自由地流动。
调查:你什么时候体验过情绪自由流动的感觉,那是怎样的?正面的或负面的都可以,它怎么发生的?
如果你以前是一位不能让情绪自由流动的人的话,这种改变是怎么发生的。
12.2.1 让悲伤流动
任何丧失都会导致悲伤,不让悲伤流动,就阻断了哀伤过程,会有心理能量淤积下来,淤积多了,构成一种“情结”,给一个人带来各种问题。让悲伤流动,就会打开这个淤积的能量之结,让卡住的能量释放出来。这个过程也会使认知发生改变。
悲剧本身并不一定会导致心理问题,想否认人生的悲剧性,才令我们陷入困境。
坦然接受了悲惨的人生真相,你不再去否认,也不再去和这注定不可能改变的事实较劲,你的心理能量就会获得解放,重新回到自己身上。
哀伤过程是告别悲惨过去的必经之路。必须是那种真切而纯粹的悲伤,不是表演出来的,不是为了获得可怜和同情,仅仅是直面自己的不幸。
12.2.2 让愤怒流动
理解你的愤怒,问问它向你传递的信号是什么意思,然后富有智慧地去解决它,那它势必会帮助你强大起来。
如果你确切地知道什么让你生气、你在和谁生气,你就能清楚自己的立场与事情的重点,以及该如何在情感上加以处理。愤怒厘清了复杂的生活,并不断将其重组。
——托马斯.摩尔
在任何领域,要发出自己的最强音,都需要敢于表达愤怒,表达自己的攻击性。只有这样,才能品尝活出自己的滋味。
12.2.3 两种愤怒
人们通常尊重的都是力量,没有愤怒和力量的好人,容易获得同情,但不容易获得尊重。
能坦然表达愤怒的人,会很快表达立场和态度,沟通高效。压抑愤怒,会以其他方式展现出来,常常具有破坏性。
学习直接表达愤怒,这样是在教别人尊重你、尊重他和你的关系。
好的愤怒,针对的必须是导致你愤怒的那个人,这样你才能捍卫自己的空间,这样的愤怒表达才会有效果。越能做到这一点,越会拥有更好的关系。
但是,如果对方完全不能接受你的愤怒,那就不必自寻烦恼。
12.2.4 让一切情绪流动
1、让恐惧流动
最恐惧的东西多在童年,那时候我们拥有的资源和内在力量比较匮乏。但是,成年后,外在资源和内在力量多了,就可以去面对生命早期所恐惧的东西了。
2、让内疚流动
“付出者”其实在享受这样的逻辑:我是付出的一方,那么我们关系中无论出现什么问题,那都是你的错了。
每一种情绪都深具价值,越尊重这些情绪,并让它们在自体和关系中充分流动,越是对你、我、关系的尊重。
人生,就是一场体验,情绪情感是最重要的体验部分,一切情绪的流动,才是幸福感的根本。
12.2.5 问答:流动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你的某种感受在自然表达,这是带着攻击性的生命力,就像河水一样在你的身上自然流淌,这时候,你会有各种感觉畅快的体验。
怎么触发流动:在一个稳定的容器内,你发出了动力,然后不断得到正反馈,最终你的生命力被确认是好的。
倾诉、哭泣,如果是思维、情绪、身体过程同时发生,就是流动的体验;如果隔离了情绪、身体,仅在语言层面,就不会有流动的体验,反而会出现“僵尸”一般的呆滞。
听音乐会莫名痛苦,是因为音乐勾起了你一直压抑的痛苦。不听了就感觉不到这份痛苦,是因为防御机制在发挥作用。
表达愤怒等任何一个感受时,切记:每个人要为自己的体验负责。不要轻易认为,我的感受,是你这个坏人导致的。
如何向小孩表达愤怒:
“妈妈心里也有一个小怪兽,有时会冲出来一下,这时候你要知道,这是妈妈的情绪,不是因为你们错了。”以后她再表达愤怒时,孩子会说,噢,妈妈的小怪兽释放出来了。——黄玉玲
父母应该去做孩子情绪的容器,而不是相反。
12.3 预习:让欲求流动
如果没有欲求,一个人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活在孤独中,但强大的欲求,会诱惑你、逼迫你活在关系中,这样一来,你就不得不在关系中去历练心性。
调查:你有没有体验过,你的一份欲求在关系中非常顺畅地被满足了,这带给你了你很大的满足。
12.3.1 没有麻烦,就没有情感
在你的原生家庭中,你获得过“我的需求基本会被看见、被满足”的基本感觉吗?
判断标志:①情绪自然流动;②身体协调、放松而自在。
没有这种基本感觉,一部分人,会特别怕麻烦,既怕麻烦别人,又不愿意被别人麻烦。
怕麻烦别人,是一种懂事,太过于懂事,意味着经历过很深的绝望。
健康的情形是,父母心中有爱意和热情,会带着欢喜去满足孩子,这样孩子就会带着自信和一点理直气壮去要帮助、要爱。孩子就知道这样做不是对父母的侵扰了。
如果缺乏热情,可以努力对别人好,但有付出感,因为没有享受和愉悦,即便孩子被满足了,也会觉得伤害了父母,产生愧疚,以后尽可能不给父母添麻烦。
展开生命力,活出热情,一旦你是一个能量可以在关系中自然流动的人,你会体验到仅仅能量在你自己身上、关系中流动,就已经是很开心的事情了,不容易有付出感。谁付出、谁索取,谁对谁错,其实都不重要。
12.3.2 你的需求不是罪
1、对于怕麻烦的人来说,害怕表达需求,因为一旦被拒绝,就会产生非常糟糕的感觉,蕴含了丰富的情绪层次,羞耻、愤怒、失望、绝望、悲伤。
2、围绕①需要有罪;②我没有需要,可以区分好人、坏人:
坏人,不认为“需要有罪”,只剩下“我有需要”,并不择手段去追求需要的满足。
好人,压抑自己的需要,通过过度满足儿女的需要来释放自己的需求,然后又将“需要是有罪的”这种感觉转移到儿女身上。
3、我们需要学习,看到自己围绕需要而建立起来的负罪感,然后带着负罪感去满足自己的需要,然后去体验需求这股能量在关系中流动的感觉。
4、只要有需要,一定的罪恶感不可避免。我们可以在这样的关系中前行,让一切流动,不断走向“我与你”。
12.3.3 让你的声音流动
声音是很重要的能量,必须重视自己的表达方式,也要注意自己对别人的回应方式,不懂表达、特别是不懂回应,很容易伤害关系。
别人打招呼,只是“嗯”一声,甚至不回应,可能幼时没有被好好回应过,潜意识在说:“让你们也尝尝没有回应的滋味”。
尝试鼓足勇气,通过时间的累积和空间的变换,通过不断投入,对这个世界持续发出你的生硬。
12.3.4 加餐:呼吸的隐喻
流动,是能量在自体与客体之间的自由传递与交换,一切设计到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关系的主题,都藏着是都能自由流动这个隐喻。
呼吸是一个人与外界关系的隐喻。吸气的方式,反映对外界的基本态度;呼气,反映外界对自己的基本态度。
感知外界恶意程度,其实是自身对外界的恶意程度。
成年父母对孩子的养育、咨询师对来访者,都需要有去毒化能力,深刻理解孩子和来访者的敌意,让它在关系中呈现、表达、流动、转化。
12.3.5 问答:罪疚感,是完整人性的一部分
只要活在“我与它”的关系中,因为有需要而产生一定的罪疚感,是无法避免的。
我们只能带着它去生活,构建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只能在“我与你”的层面才能真正消解。
不要轻易设想把人性中不舒服的基本负面体验消灭掉,应该让它流动,同时觉知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