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是行为主义/社会学习流派的理论、应用和评价,包括
- 行为主义介绍
- 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
- 社会学习理论
- 社会认知理论
- 应用:行为矫正与自我效能感疗法
- 评价:行为观察法
- 行为主义/社会学习流派的优势与批评
(本文包括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增加了美国大学心理学对实证研究的重视,但是也遭到了很多质疑,“如果人只能从尝试和错误的结果中学习,人类的前景是暗淡的。”还有行为主义的研究范围是否局限性太大,像思维和态度这样的“内部”过程为何不能像外显行为那样可以被条件化?由此,从传统行为主义向社会学习理论的转变开始了。
社会学习理论提出了一些概念,一个是行为-环境-行为相互作用的概念,也就说不仅环境会改变行为,行为也决定人所处的环境类型,这一环境又会影响行为。另一个是,社会学习理论家指出,人经常给自己提供强化物,按照你的内部标准去做,实现个人目标。
朱利安·罗特强调,人的行为的原因远比低等动物复杂,他提出一些“不可观察”概念来解释人的行为和人格。罗特加入了很多华生认为是非科学的东西到行为主义中,搭建了一座从传统行为主义通向人格的认知流派的桥梁。罗特指出,预测人的行为的关键在于每种选择的潜能。行为潜能是指某行为在特定场合出现的可能性。行为潜能有两个变量,列成公式为:
行为潜能 = 期望 + 强化值
假设你决心为准备一次考试开夜车,你也许会问自己,这次开夜车能提高多少成绩。这样的估计被罗特称为期望。行为主义者认为,操作性条件反射联结,或称为习惯,是被过去经验所加强的。人们越是从某一特定行为中得到强化,这一行为在以后再被强化的期望就越强烈。反之,如果行为没有被强化,得到好结果的期望就降低。罗特强调,根据期望比根据偶然的结果对行为进行预测更好。
罗特模型的第二个成分是强化值。即我们偏好一种强化胜过其他强化的程度。很自然,我们赋予某种结果的强化值是随着情景的不同而变化的。当我们独自一人时,社会交往的强化值就高于不交往的强化值。不过,每个人还有一些自己看中的强化物,对它们的重视程度几乎总是胜过其他强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