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几天看到家乡有位文友写了一篇关于寺庙的文章,我才知道原来在我们那儿除了少数的几个景区外,乡间也是有寺庙的。
儿时的记忆里父母们好像从来没有带我们去过寺庙,像简陋些的道观也是没有过的,稍大点一直在外面读书,毕业后又去外地打工,继而远嫁他乡,慢慢的再回到那一方水土的日子真的是屈指可数,短暂而拥挤的行程就更加不会关注到寺庙道观这方面的话题上去了。
以至于嫁到耒阳这边,有几次随婆婆去寺庙里吃斋饭,心里眼里满满都装着新奇。
印象中第一次去的寺庙是几次中最大也最远的,位于一所村完小的附近。记得老人妇女和小孩子那是浩浩荡荡的一大群,原本三十多分钟的路程,我们说说笑笑走了差不多一个小时,中途也有坐顺风车先走的,那顺风车多半是搬去城里常住了的乡邻,难得的回来和我们一起吃斋祈福。
如大多数的寺庙一样,那座寺庙也是修葺在半山之中的,因为只去过一次,而且还是在我刚嫁过来的时候,时间有点久了,所以有没有名字,或者说叫什么名字,以及建筑构造等等我都没有了一点画面感,脑海里唯一闪现的就是人特别多的人,特别热闹的场面。
最近的一次是去年,就在我们自己村里,也就两里地的距离吧。只是没去之前,我是真的不知道在那经常路过的小山小林之中还掩映着一座寺庙的。
那天是个阴雨天气,最大的感受也是除了热闹还是热闹,人们朝善祈福的心根本就不是天气这些外力可以消弱的。
2
原本跟着婆婆去寺庙,也就是凑个热闹,感受一下不一样的氛围而已。因了文友的那篇文章,竟然让我对那样一种集体活动生出许多的敬畏之心来。
于是,今年,也就是今天正巧又赶上了去庙里吃斋饭,我的心境就真的大不一样了。
这次去的是前面村子里的一座寺庙,说是前面村其实距离比我们去自己村里的寺庙还近,谁让我们家房子处于村里的边界上呢,隔壁邻居就是隔壁村的了。
我们是去吃中饭,听说早饭也是有的吃的,只不过人比较少而已。刚过十二点,公公就在叫我们一起去,说是下午一点钟会准时开饭。婆婆呢,上次抓阄好像是抓的吉名,很早就过去跟香了。所谓跟香其实就是拿着点燃的香跟着寺庙里的师傅们叩拜祈祷的一种仪式,只有抓到名次的前七个人才有资格。
其实具体我也不懂,只知道每次吃斋饭之后,寺庙的管理与组织者就会有一个抢头名的仪式,基本上都是村里或是邻村的人用抓阄的方式分出一个等级来捐香火钱,级别越高的捐钱越多。为此我还专门问了一下公公,他说会有一个督名,两个头名,两个次名,两个吉名,其余的就可多可少了。
一般督名的话,香火钱是1488元,最后的吉名是888元。这些都是自愿的,还别说有很多的人想抓督名呢。再后面没有抓上号的一般都是一户人家出一百块钱,当然,你也可以不捐,也可以再多捐些,所有筹到的钱都是用于下次的斋饭开销与寺庙的日常护理。
公公是第一次去寺庙吃斋饭,加上女儿她婶婶,我们三个是边走边聊,不一会儿就到了前面村的商店,一看外面都坐满了人,人手一袋寺庙用的香和纸,不用说都是准备去寺庙吃斋饭的同行之人。我们也进去商店一人买了一份,其实婆婆担心我们不懂,早上在她去之前还特地交待过我们。商店呢,应该是轻车熟路的早就把香和纸一份一份准备好了,我们只要一人拿七块钱给他们就好。
又是一条长龙的阵式,老人妇女居多,也有或牵或抱着小孩子的,我知道更多已经上学了的小孩子们都是从学校直接就过去寺庙的,肯定早就在那儿玩闹等着开饭了。
我们是越走加入的人越多,短短十来分钟的路上,前面一直连到寺庙,后面就看不到尾了。
3
这座寺庙位于敬老院后面,在一处斜坡之上,有一条笔直的水泥路直通上去。耒阳的地貌与我们老家桃源一样同属于丘陵地带,可要说到山与树那还真是没的比,曾经一度让我这个在群山之中长大的人报怨,总觉得这里就是个城乡结合地带,没有乡气。周边倒是新种了不少的树,只是还没有郁郁葱葱到惹人的地步。
寺庙呢,是一栋比较简单的两层样式,外面有一个若大水泥空地,楼上也有个大大的平台,看不出多么的讲究,香火气却是很旺的。我们远远的就听到了寺庙那种特有的敲打与哼唱声,门外的焚香炉前也是人潮拥挤,我们几个没有在那凑热闹,而是随着一小部分人把香纸拎到寺庙大堂里面,那儿也有一个专门放香纸的地方。
里面磕拜的人流和热闹的道场气氛有点让人不知所措,我们有样学样逐一磕拜过后,就找各自的名字坐席去了。座位应该也是有讲究的,每个房间的每张餐桌上都有名字,楼上楼上至少有几十桌吧。
通常是八个菜,因为吃素所以多半菜里面都会有豆制品提味。最先上的是一道香菇汤,接着辣椒炒糯米丸子,然后就是什么腐竹,豆泡,豆条,香干之类的了。说不上味道有多好,但是随便瞄一眼,你会发现个个都吃得津津有味,谈笑风生。还有很多打包的人,说是寺庙里的东西吃了好的,都想着带点回去给没来的家人们也沾点福气。在婆婆的建议下,我们也一人打包了一碗菜,带给奶奶和孩子们吃。
明天还有一天,听说菜品会更加正式,好吧,我期待着。
寺庙往大了说,是一种文化,往小了说其实就是个人的一种无处安放心绪的安放之地,我不是无神论者,我一直觉得很多东西是信则有不信则无的。公公说来寺庙里的人都是向善的,我喜欢人们这么积极而热闹的向善的心,也相信他们的虔诚,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