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林悟道《金刚经》第二十三品:净心行善分 第三章
“是”的本义为正,不偏斜。普遍解释为对的,正确的。现在明白了吧,不管是佛教的“如是”,还是最成功的社会实践理论“实事求是”,以及个体的“自以为是”,大家都认为自己是“正、对”,所以才会坚持。如是,“如”指一切万物真实不变的本性,“是”,是真实不妄。如,是事物的本质,是,是本质的特性,如是,意为事物的本性是真实不妄的。佛祖如来所说的“如是”,是佛家用来表述真如佛性(真如实相)的用语。
实事求是,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而什么是事物的实际情况,应该就是事物的真实性,而事物的真实性,谁又能看的到。自以为是,是说总以为自己是对的,认为自己的观点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他人意见,形容主观,不虚心。如是,讲的是了悟宇宙间事物发展的无为之法后的感悟,实事求是,讲的是实践明白了社会发展的无为之法后的领悟。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就是个人的“自以为是”了,这个“是”住相之是,心住于自己的“自见”之相,住于自己的“自明”之相。
离相修行,就是要破除并袪掉我们心中的“是”,找到实事的“是”,回归本性的“是”。世人为什么会“自以为是”呢,是以为感觉以自己的见识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这个结论可以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是对某件事情的总结与定论。自以为是,是心住“我”相的表现与结果。对于修行者来说,自以为是就是心住有法说,更住有法得,自以为说的是法,得的是法,有此之相,就可普度众生了。而这恰恰是前二品所要破除的心相。
心有所得之念,让心住于物相,心有能得之念,让心住于心相。心有所得之念,必是看到心仪之物,这是得念的起因。心仪,是心中的喜好决定的。喜好,是自己的见识(意识)支配着大脑,而见识是自己对世间事物的认知与感受,但这种认知是通过受蒙蔽的“六根”获得的,这种感受是认知在大脑中的总结与归纳。所以,这种认知与感受是不真实,是虚假的,返推回去,世人的所得之念就是不真实的,故而,佛祖如来教导的离相修行是正确的。
心住能得之念,是自性之为,不是本性所有。能得,是心理活动,是一定要得到的念相。能得,是逆势而为,不认命的表现。得与不得,不是世人想得就能得到的,得与不得,得多得少,上天自有安排。世人心住能得之相,必会执著于能得,继而产生必得之欲。这就是我们痛苦的开始,为了所得之物,能得之念,造势而为不惜一错再错,错到无法回头,自决于心相。人一生所有所吃是有定数的,在此定数以外都不是你的。那些贪官巨腐,心住所得之念于物相,更住能得之念于权相,最终还是用自己的生命与自由作为偿还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