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不是药神》的爆红,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不断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电影《宝贝儿》又一个现实主义的题材再次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宝贝儿》讲述了一个因患有先天严重缺陷而被父母抛弃的孩子江萌,拯救另一个被父母放弃医治的缺陷婴儿的故事。
影片中的主角江萌是一位弃婴,被福利院救济后送往了寄养家庭,长大后前往医院做了一名护工,在医院中无意发现了一名同样被父母放弃的孩子,面对与自己相似的孩子,她用倔强的态度抗争到底,甚至通过偷小孩的极端方式去解救这位弃婴。
影片自始至终并未对救济弃婴的做法是否正确给出一个答案,更多的是呼吁我们能关注到社会中“不完美人群”。导演刘杰站在最公正的角度不偏不倚,用一场客观道尽了社会中的问题。正像导演刘杰阐释的“一直以来,我都对没有答案的问题更感兴趣。当自己深入去调查去了解这个问题和这个群体的时候我也无法得出答案,有人会战在江萌一边,也有人支持孩子的父亲。”影片看似平铺直叙,实则是为了把焦点集中到“不完美人群”。在影后交流谈中导演刘杰也提到:“宝贝儿是一个偏艺术风格的影片,片中的很多场戏如果放长一点,观众就会哭出来,但是哭出来,就带入了他们的感情,少了客观性。我们把有可能引发哭点的部分做了删减,就是希望保持影片的客观性,这样的拍摄手法会让观众更能聚焦于“不完美人群”。
《宝贝儿》以纪录片的手法表现了场景的真实,看似直白的描绘却更能客观的直入主题。全片以拯救先天性缺陷儿童为主线,呼吁我们关注社会中这一类群体。主角江萌一个被父母遗弃却存活下来的女孩,面对与自己经历相似的弃儿,她义无反顾地选择去救。徐先生一个有缺陷孩子的父亲,面对未来生活的压力,他不断放弃孩子的治疗。站在道德的层面,我们同样会像影片中所提到爱心组织一样去支持江萌,可徐先生的做法又真的错了吗?影片中徐先生痛苦的呐喊“我比任何人都更爱这个小孩,可惜他没有以后了,没有以后了”“你这是在我伤口上撒盐”面对现实的无奈,徐先生的内心未尝不是一场煎熬,他也许不是不希望小孩活下来,而是担心小孩没了“以后”。影片结尾看似突兀,实则却在道明社会中不断的涌现的问题,影片以一种没有结尾的结尾来结束,反而折射了社会中层出不穷的问题。影片中除讲述救助弃儿的故事外,同样牵引了收养寄养制度、残疾人的生活状况、舆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在这些问题中导演依然没有给出任何评判。国家出台寄养政策是为了更好的保证被寄养者的成长,而影片中却呈现了亲情与制度的碰撞;社会舆论能起到呼吁的作用,但影片中徐先生家门上被涂的 “杀人犯”三个字又触目惊心。终究是谁对谁错我们无法轻易评判,但社会中所存在的问题却能引起我们反思。
《宝贝儿》也许不是一部好看的电影,但却是一部值得深思的好影片。每一个片段都给人留下了思考的余地,不同立场,不同角度,其观点不同,影片不偏不倚没有对那一方做出批判,更多的是在强调的社会问题,呼吁我们关注“不完美群体”。面对残酷的社会,很多问题是没有答案的,导演所能做的是将社会的现状呈现在大众的视野,而我们所能做的是给予那些曾被我们忽视的群体一份客观的温暖,不冷眼旁观,不过于偏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