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知识付费的兴起,各路英雄纷纷杀入这个市场。得到、知乎、混沌大学、喜马拉雅等等平台推出各种方面的课程,一时间百花齐放,市场火热。
对于我们每一个打算做终生学习者来说,知识获取的途径变得更加容易了。
以前知识的获取方式,大部分是通过封闭式的课堂学习,比如从小学到大学,或者从书本阅读而来。但这两种方式在我们走出校园,进入职场之后,或许是因为精力和时间成本的问题,我们越来越难再有一段封闭的时间去报个课程学习,或认真读一本书,于是应运而生出现了各种知识平台来解决我们知识恐慌的问题。
曾经在微信群上遇到过一位朋友,他说他已经在得到订阅了十几门专栏课程,还差几门就可以把现今得到所以上线的课程都集齐了。
在我们感叹他的学习精力旺盛的同时,我突然想到直接一个问题,面对这么多的知识平台,这么多我们感兴趣的课程,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是不是陷入了浅阅读中,只是广泛获取知识,听到一个道理,感觉特别有用,就拿来用,我们渐渐变得越来越少的思考,这个道理真的对吗?
听过很多道理,却过不好此生。有人认为原因在于没有好好的付诸行动,而我认为在我们行动之前我们还应该想清楚几个问题,这些道理对吗?在什么情况下,这些道理就是错误的?这些道理对我来说适用吗?
如果你告诉我这些道理在任何时候都是对的,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适用的,我是保怀疑态度的。
比如说幸存者偏见,墨菲定律,二八定律等等,通常都有一个套路,先抛出一个问题或某个成功案例,然后告诉你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有这个规律,然后解释一番,举起很多佐证的案例,最后再升华一下,这个模型/定律真的很厉害,于是我们听完之后也感觉学到了新的东西,然后就拿来用。这种快餐式的学习方法让我们不加思考,接受他们的知识灌输,但其实本质和我们直接刷微博、朋友圈没什么两样,都是不断用新的刺激来活跃我们的大脑。
芒格有这样的一句话:当你手中只有一把锤子的时候,你看什么都是钉子。对啊,当你只有一种思维模型的时候,你看世界的角度就只有这一种,这对于传统社会来说,一种思维模型可以也是足够的,但当这个世界的趋势在变得越来越复杂的时候,你渐渐的会发现手上的锤子不好用了。于是,芒格提了多元思维模型来应对这个复杂的世界。
卓克老师有句话:知识这东西就得经常地核实和订正,尤其是那些从别人那里听来的知识。因为只有经过我们自身不断的核实和订正,有了自己的思考之后,才可以拿来用。
我习惯在获取一个新知识的时候,通过反问自己几个问题来加深我对新知识的理解。
我怎么知道他说的是对的?
这些新知识的边界是什么,什么情况下,它们有可能就是错的?
这些新知识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我可以直接拿来套用吗?
举一个简单,可能不太恰当的例子,你怎么看待年轻的心态和成熟的心态。
或许你觉得我们的心态应该更成熟一些,遇事会更加冷静的处理,想法更成熟一些。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在评论其他人的时候,就会说“你还是太年轻了”。想要更成熟一点,这种想法没错吧。但在互联网时代,马化腾就说,有时候,你可能什么错也没有,错就错在自己太老了。听完之后,我们也觉得有道理,每个年代的人想法都是不一样,80后和90后的想法是不一样的,可能90后和95后的想法也都是不一样的。但一种需要更熟悉的心态,一种是需要更年轻的心态,你不觉得这两种有冲突吗?
有时候,两个互相矛盾的道理在他们的场景下都是说得通的,这时候,我们需要学会用两种逻辑思维去批判性思考。
从正逻辑上看,这个道理在这个场景下,它就是正确的,所以我们要balabala....
从反逻辑上看,这个道理在那个场景下,它就是错误的,因此我们要balabala....
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而且还能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深度思考是一种很费力的事情,也是我们大脑天生就要自动屏蔽的,但只有经过深度思考的知识,才有可能成为我们自己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