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诗寻味 ·即景融情 托物言志
诗人大多是浪漫的,多情的,感性的,有才情且视野开阔、有追求而富于联想。这就让诗歌因为内涵丰富、语言凝练、寓意深刻而多姿多彩,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情感的交融。诗人以异乎寻常的想象力,常常把自己置身于大自然里,天地日月、山川溪流、飞禽猛兽都是诗人肆意挥洒的笔墨,遐思和梦魇、神鬼和幻象也成了诗人呼来唤去的仆役。
诗仙李白就是浪漫诗人的最杰出代表,他的诗作达到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几千年来无人逾越。我常常想,如果没有李白,中国的诗歌文化将会是何等的沉闷,中国的文学史会是怎样的苍白。李白的诗歌包容于天地日月,穿行于时空之间,把世间万物调来书写美景、傲骨、情谊和豪情。
人们最为推崇的诗仙李白,随口吟出的诗句,却总是充满了想象力,身边的一切景物都是他抒发此时此刻心情的道具。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情深二字嵌入桃花潭水,自然地烘托了友情的深厚,这不是精心研磨遣词造意的精雕之笔,却是传情达意借景融情的自然挥发。李白的《送友人》很能说明他的艺术造诣: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看似平淡的起句,是对周围环境的描摹,其实别有深意。一横,前方路程遥远艰深,友人相隔心情凝重;一绕,此时愁肠百结不忍分隔,真情如水依依不舍。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万里行程,孤蓬独影,征字突出了友人旅途艰辛,任重道远。浮云游子意,漂泊无定,落日故人情,珍爱晚情,两个比喻信手拈来,自然贴切毫无斧凿刀削之感。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强压离愁无奈挥手,班马嘶鸣似解人意。请看,短短四十个字,诗人借用了身边一切可以调动的景物:青山北郭、白水东城、孤蓬征程、浮云落日、斑马嘶鸣,深刻的表现游子故人的离别之情。没有宽广的心胸,没有谙熟的底蕴,怎么能脱口而出挥洒自如呢?当你欣赏到此时,必有一种置身其中的感觉,恍如身临其境。
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登乐游原》,杜荀鹤的《送人游吴》,都很自然的融进了周边的景物,以表达寄托现时的心态、情感,让大自然的景观替诗人抒发心中的郁结。浑厚的文学素养裹挟着丰富的想象抒发真情实感,为他们的诗歌赋予穿透人心的魅力。毛泽东的诗词慷慨激扬寓意深刻,就连他的政敌也不得不扼腕惊叹。饱满的激情和博大的胸怀,狂放不羁又天人合一的文笔,成就了不朽的诗词杰作。这和他非凡的经历、豪放的性格和渊博的学识是分不开的。“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何其豪迈;“湘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又何其哀婉!他不仅把身边的自然景物挟来入诗,还擅长把典故、传说都聚积麾下任其调遣,传情表意成神来之笔。有人说看毛泽东的诗词(著作),一句话里仨典故。后来专门出版了毛泽东著作成语典故专辑,更加印证了诗人的学识至关重要了。今天人们欣赏他的诗词,没有基本的文化修养是很难领略他诗词的奥妙的。再有刘禹锡的《乌衣巷》,不知道王谢是什么,怎么理解:“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要表现的是什么?不知陈后主的后庭花,焉知道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句感叹什么?当然,许多印本多有较为详细的注释,帮助读者理解诗词的内容。当你心中有了相关知识,读了那些注释,你对诗人的作品就有了深刻的理解,心灵相通,意趣相投,得到其高雅的精神享受。
我所要说的就是欣赏诗词歌赋,要加强历史文化方面的修养,要有基本的旋律音韵方面的知识,用心去阅读,你就能得到不同寻常的享受,也能让人的文学素养得到升华。至于诗歌的创作,那要求就更高了,你必须要有渊博的学识和文学的修养做基础,没有什么捷径,除了虚浮和轻佻。
我见过有的朋友,把唐诗宋词背得滚瓜烂熟,就跟他探讨一二,竟然全无意旨甚至张冠李戴,这样诵诗意义何在?
自身文化的学习和休养,专业学习只是途径之一,还要靠平时的一章一句的点滴积累,是所谓的日积月累集腋成裘。你的知识丰富了,得到的就不仅仅是欣赏文学作品了,它会让你的生活品质提高,让你的人生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