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赏读
这两天夜间在医院陪床,听着病房里各种声响不能入睡,索性发奋图强。哈哈。
1月28日要去市图给小朋友们讲唐诗,定了个主题:跟着唐诗去旅行。通过一首首唐诗,去看见一幅幅壮阔的大唐气象,去认识一位位鲜活的大唐诗家。
这趟旅行从哪里开始呢?想了半天,就从古都长安开始吧。
2018年4月,央视《经典咏流传》舞台上来了一支黑撒乐队,用陕西方言唱了一首《醉长安》,铺金镶银般的把盛世长安的梦幻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这首歌就改编自王维的一首诗《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王维
绛帻鸡人报晓筹,
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
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
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
佩声归到凤池头。
是不是有一种虽然读不懂,却觉得眼睛已被闪瞎的感觉?颜色鲜浓艳丽到仿佛要从字缝里流出来,“绛帻鸡人送晓筹”的绛,是红色;“尚衣方进翠云裘”的翠,是绿色;接下来是金碧辉煌的宫殿、衣饰华美的百官,然后日色渐起,香烟浮动,连诏书都是五彩的——这种气象,是哪怕基本读不懂,依然可以扑面而来的。
这种气象,就是盛唐。
下面正式来赏读此诗。
先看题目: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这是一首和诗。所谓“和诗”,就是对别人已有诗作的唱和,和诗和原诗,要在主题和立意上保持一致,不能你说东、我说西。这首诗的原诗,是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
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
唐 贾至
银烛熏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
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
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
共沐恩波凤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
意思就是:我们在举着银烛走在进宫上早朝的路上,春意弥漫拂晓苍茫。一路看柳枝飘拂,听莺歌燕语,好不热闹。拾级而上环佩叮当,衣带飘飘,沾染了御炉檀香。各位同僚啊,你我在凤池之上共受皇恩,希望可以这样日日执笔染墨侍候君王。
明明白白的,这是一首写百官早朝的诗。所以,王维的和诗,也得写这个主题。但是,他却写出了新意。
这新意首先表现在——视角。贾至的诗:“银烛熏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写的是百官上朝,这是自己的视角。但王维不,“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他站在了皇帝的角度。
先来解决一些专有名词。
绛帻(jiànɡ zé)鸡人:
是一个负责报时的官职。此人头戴红巾,于朱雀门外高声喊叫,好像鸡鸣,以警百官。后来慢慢发展,就不需要叫了,却要传送竹签儿给宫里报时,这个竹签儿就叫更筹,那报晓的更筹就叫“晓筹”了,这就是“绛帻鸡人送晓筹”。
尚衣:
这也是个官职,相当于皇帝的服化助理。那么,今天,尚衣给皇帝安排的是什么服装呢?“翠云裘”。这不是常服了,而是礼服,装饰着绿色云纹的皮草,雍容华贵。所以,这个早朝注定不是一般的早朝,特别盛大。
九天阊阖:
咱们中国人挺有意思的,一方面特别谦虚,一方面又酷爱“夸张”这种手法,天,必须得九天,极言天的高邈;国,必须万国,充分表现当时大唐国力的强盛,引得万国来朝。九天在这里就是指皇宫。阊阖(chāng hé),原是指天门,此处指皇宫正门。
冕旒(miǎn liú):
是指皇帝戴的礼冠前后悬垂的玉串,天子之冕十二旒。此处指代皇帝。“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就是描写了威武雄壮的宫门一扇扇打开,穿着朝服的百官一步步走上台阶、踏上地毯,准备朝见高高在上的天子的场景。
仙掌、衮(gǔn)龙:
仙掌是指皇帝身后的大扇子,体现皇家威仪的仪仗。衮龙则指皇帝的龙袍。浮:指袍上锦绣光泽的闪动。“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这个时候,皇帝在仪仗的簇拥下跟旭日一同出现了,大殿里香烟袅袅,皇帝龙袍上绣的龙在烟雾的簇拥下,似乎要一飞冲天了。
五色诏:
这里王维用了一个典故。后赵皇帝石虎发布诏书的时候,用五色纸写诏书,非常奢华。“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这两句是写退朝了。在朝堂之上商议了各项国家大事之后,各部臣子就要将讨论意见整理成文、起草诏书了。这场盛典至此落幕,却留下环佩叮当之声不绝于耳。
这么费劲地把“知识点”梳理完毕,这一幅恢弘大气的天子早朝图、一位勤于政务、带着皇家威仪的天子就异常清晰地出现在我们眼前,实在是雍容高贵、华美典雅,有如黄钟大吕,奏响廊庙之音。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地再读一读,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全诗通篇几乎没有对于这位天子的正面描写。
诗人在写“鸡人”,写“尚衣”,他们一大早就忙碌开了;在写宫门,写百官,一切都那么井然有序;写仪仗,写衣饰,朝会充满了肃穆感;写早朝后的工作,写退朝时的声音,暗示一天的忙碌才刚刚开始。自始至终,看不到天子的正脸,但那个天子的形象,分明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不离不弃。
所以,在这首诗里,王维玩了一个玄虚,他隐藏了对主人公直接的描写,通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以人衬人,以物衬人,以不写写字,反而更加充分地调动起了读者的自由联想和丰富想象,产生一种不定型的、没有限度的揽之若无思之则有的审美效果。
你看他写鸡人,写尚衣,“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皇帝呢?没写,可是从这样繁忙却有序的场景中,有没有看到皇帝?看到了。一个鸡鸣即起、为国理政的好皇帝形象,就在对这些小人物的刻画中,渐渐走出来了。这是“以人衬人”。
还有以物衬人。“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这是描写皇帝驾临朝堂时候的模样。百官站立两旁,皇帝的仪仗从厅堂之中缓缓穿行。诗人没有写皇帝的步态、神情,只选了两个看似不相干的细节,一是“仙掌”,一是“衮龙”。并且,将这两件事物刻画得极其细致,仙掌是在日色衬托之下,格外显得宝相威严;而衮龙花纹更是在烟雾包围之中,格外显得神圣飘渺。再看那两个动词,“仙掌动,衮龙浮”,充满动感,飘飘欲仙。这样的仪仗与衣饰,已经不需要再去刻画皇帝的威仪了。正因为避开了对实体的直接的刻画,反而解放了联想和想象;而正因为这种解放,那位天子反而显得更加威严、神秘,令人肃然起敬。
不着一字,却字字相见。
揽之若无,而思之却实实在在。
传说神龙见首不见尾;但是王维笔下的这条龙,几乎没有露出一鳞半爪,但布下的云雨,比任何首尾都更让人心神激荡。
读者的想象力,才是令一部作品走向杰出的最终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