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打卡,每日一篇。还是挺忙的,就先养成写点东西的习惯,不过分要求字数了。
国庆时老师发下了讨论课的病例:酮症酸中毒。先不仔细解释这个症状,从根源看,这是患者糖尿病的症状表现之一。课上的参考文献是一篇名为《The Importance of a Name》的文章,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啊。
看了其对病例的仔细分析,我认为重点还是落在了糖尿病上。糖尿病一般会分为两大类:I型和II型。虽然表现都是尿糖、口渴、多尿、多食,但追根溯源,病因是不同的。
I型糖尿病中,病人的免疫系统会攻击分泌胰岛素的细胞——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大大减少甚至消失;
II型糖尿病则是细胞搞着搞着对胰岛素不敏感了,以前接触一点点胰岛素就能利用不少葡萄糖,现在接触很多胰岛素还不一定能利用以前那么多葡萄糖,据说这与病人体内脂肪过多有关,但我还没仔细查。身体是一定要耗那么多能量维持运转的,这份不敏感导致患者需要更多更多的胰岛素,胰岛β细胞只好分泌更多,但很快它就力竭了,甚至有可能精尽而亡。
为什么这个分类很重要呢?因为根据不同的分类,可以采取不同的疗法。对于I型糖尿病,外源性胰岛素效果就很好,而II型有了胰岛素抵抗性,相对就没那么好,甚至有可能因胰岛素过量出现低血糖、动脉粥样硬化。
好了回到文章,此文章的病人出现了两种类型糖尿病的重叠。在分析完病人,有一段评述,作者引用了莎士比亚的话:What’s in a name? that which we call a rose/By any other name would smell as sweet.(名称有什么关系呢?玫瑰不叫玫瑰,依然芳香如故。)因为很难说她到底患了哪种糖尿病,便只能笼统地说——她得的就是糖尿病。同样,当许多症状综合时,我们也总爱选择一个概括性的病名:这个人高血压/超重/...。
虽然名称只是名称,但或许它会有意无意把我们向一个笼统的方向思考。要知道,为了着手治疗,进行分类是十分有必要的,或者说,越是I、II型综合的病况,越是要仔细诊断。Naming it correctly is important for appropriate treatment.
虽然对糖尿病仍一知半解,但一下子被这股子突如其来的文艺打动了。我觉得生活中其实也很容易忽视importance of names:我的拖延症要怎么克服?我要减20斤怎么做?如何高效率学习?这些问题,可以尝试用更多的知识与实践来拆解诊断,效果会更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