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巩俐有部电影叫《漂亮妈妈》,她饰演了一个刚刚失去丈夫的单亲妈妈,为了让失聪的儿子明白爸爸已经死了,就把虾放进水里煮,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儿子理解什么是死亡,但孩子并不能接受,他只是大喊“红了,爸爸红了”。
是的,对于孩子来说,死亡是一个太残酷的话题:
“妈妈,人为什么会死?”
“爸爸,人死了之后会去哪里?”
大部分孩子在5岁左右,会自然而然地开始提出类似问题。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由于担心孩子太过幼小脆弱,无法理解和承受生离死别的沉重,大人常常会避免谈论死亡,即便谈到,也多是以“等你长大就会知道”的方式应付过去。
但现实中,孩子不可避免地会接触老、病、死:心爱的宠物死了,疼爱自己的长辈或亲人去世……
每当这时,家长又要想办法安慰孩子,只是临时想出的对策和解释,若方法不当,可能会给孩子留下一生的心理阴影,让孩子面对相关话题时不知所措、过度悲伤,甚至恐惧。
“生命教育”是每个父母和孩子都不得不面对的挑战性命题,该如何应对,才能让孩子正确看待生命?
日本儿童文学家柳田邦男说:在谈到生命、灵魂、生、死等重大问题时,我看到绘本的无比力量,它不仅仅只是表面的语言传递,而是以撼动灵魂的方式和人沟通,我个人以为,再也没有比这更叫人赞叹的沟通手段。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些绘本,从各个角度诠释了“生命”,如亲人离世、朋友离世、宠物离世、生命的意义等。
爸爸妈妈们不妨借助这些绘本,让孩子在故事中了解生命生生不息的意义,抚慰孩子幼小而敏感的心灵,从而能坦然面对生死~
- 1 -
《一片叶子落下来》
这本书用一片叶子的故事,探讨了几乎人人都会问的问题:我从哪里来?我会去哪里?为什么要活着?死是怎么回事?
书中,丹尼尔对弗雷迪说:“对于不知道的事,我们全都害怕,这很自然。不过,春天变成夏天你不害怕;夏天变成秋天,你也不害怕。这些都是自然的变化。那么,你为什么要害怕这个死的季节呢?”
作者以一片叶子经历四季的故事,讲述了生与死之间的微妙平衡,文字简单却寓意深刻,让人在温暖的色彩和意境中,思考如何好好对待生死。
(适读年龄:3-6岁)
- 2 -
《爷爷变成了幽灵》
这是一个“鬼故事”,但一点儿都不恐怖。
小男孩艾斯本的爷爷去世了,但因为还有一件事情没有完成,所以变成了幽灵四处游荡。他和艾斯本一起回忆,想起了许多曾经的美好:去游乐场、坐过山车、扮鬼脸、钓鱼……最后爷爷终于发现,原来他是忘了和小艾斯本说再见。当他说完再见,便安静地消失了,而艾斯本也放下了对爷爷的牵挂。
书中对爷孙俩的回忆描述十分美好感人,满满都是对生活的热爱,会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爷爷已死亡的事实,却又不会感到沉重和冰冷。
(适读年龄:3-6岁)
- 3 -
《獾的礼物》
这本书中对死亡的描述很委婉。
獾是一个让人信赖的朋友,总是乐于助人。但他很老了,老到知道自己快要死了,于是他给朋友们留下一封信:我到长长的隧道的另一头去了,再见!
对獾的离开,朋友们很伤心,冬去春来,他们聊起了獾还活着的日子:他教会鼹鼠剪纸,教会青蛙溜冰,教会狐狸系领带……这些,都是獾留给他们最棒的礼物。
而这些礼物会伴随朋友们一生,陪伴他们快乐勇敢地面对生活。
(适读年龄:3-6岁)
- 4 -
《象老爹》
象老爹和鼠妹妹是好朋友,他们互相帮忙、生活很开心。但象老爹很老了,像其他大象一样,到了去大象天堂的时候了。可是通往大象天堂的桥断了,只有鼠妹妹能够修好。
虽然难过,虽然知道象老爹不会再回来了,但深爱象老爹的鼠妹妹依然把断桥修得结结实实,象老爹坚定地走上了那座窄窄的桥,他回头望了望:“我不怕,我知道,一切都会好起来。”
“是的,一切都会好起来……”鼠妹妹轻轻地对自己说,然后,露出了浅浅的微笑。
(适读年龄:3-6岁)
- 5 -
《活了100万次的猫》
故事讲述的是一只100万年也不死的猫,它死了100万次,有100万个人在它死的时候悲伤哭泣,但它自己却一次都没哭过。
它先是国王的猫,又是水手、魔术师、小偷、孤老太婆和小女孩的猫,每次死了生,但它活得浑浑噩噩,对一切漠不关心,也毫不在乎。
直到有一天,它变成了一只野猫,爱上了一只美丽的白猫,生了许多小猫,它才第一次知道自己究竟为什么而活……其实,有爱的人生,有一次,就足够了。
(适读年龄:3-6岁)
- 6 -
《风到哪里去了》
一个小男孩在快乐的白天结束时问妈妈:风停了以后,它到哪里去了呢?
妈妈对他说:风没有停,只是吹到别的地方去了,让那里的树跳舞。
然后,她循序渐进地告诉小男孩:雨回到了云里,生成新的雨;波浪退回到大海里,成新为的波浪;白天与黑夜循环往复,晚上给小孩子带来了黑暗、星星,让他入梦。
而这一切都在告诉小男孩一个道理:世上的一切,在这里消失了,会在另一个地方出现,或者以另一种形式开始。
(适读年龄:3-6岁)
- 7 -
《小鲁的池塘》
这个温柔的故事,诉说了友谊、失去和希望。
故事以小鲁的同学为第一人称,叙述徐徐拉开帷幕。小女孩和小鲁邻居,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但小鲁有心脏病,且日益严重,最终去世,小女孩因小鲁的离开异常悲伤。
朋友死亡的阴影挥之不去,小女孩藉由各种纪念活动宣泄情绪,为茫然失措的悲伤寻找到了出口,并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明白: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另一种方式的开始。
(适读年龄:3-6岁)
- 8 -
《大象的算术》
生命,是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话题。尤其是孩子。我们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界上?来这里干什么?又会去向哪里?
这些看似复杂和深奥的哲学问题,在《大象的算术》中被巧妙而流畅地解答了。孩子在和憨态可掬的大象一起数粪球的过程中,了解了大象从小到大的生命过程。
或许,孩子还无法把这些与自己联系起来,但这个故事必定会在孩子心中打下烙印,逐步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适读年龄:3-6岁)
- 9 -
《我永远爱你》
故事围绕着小男孩和他的狗阿雅展开,他们一起享受恬静时光,但狗的生命短暂,男孩看着它一天天老去,却什么都做不了。
他每天陪在狗狗阿雅身边,每晚入睡前,他都对阿雅说“我永远爱你”。这句“我永远爱你”,在阿雅走到生命尽头时,成为男孩心中最大的安慰,因为自己及时付出了爱,才有办法接受阿雅的老与死,才能静静、勇敢地疗伤。
对孩子来说,宠物是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失去它们的伤痛,常让孩子揪心悲伤,不知所措。
因此,陪他们阅读有关宠物死亡的书,了解其它小朋友的处理方式,学习依相同的方式宣泄自己的伤痛非常必要。
(适读年龄:3-6岁)
- 10 -
《当鸭子遇见死神》
鸭子意外遇到了死神,一开始他很害怕,但相处久了才发现:“如果你能暂时忘记他是谁的话,真会觉得他很友好,很亲切。”
于是,鸭子决定和死神好好相处。他们聊天、爬树,玩得很开心。很久之后,鸭子在死神的陪伴下,慢慢停止了呼吸。
作者并没有告诉我们死亡的感受以及死后是什么样子,而是给我们留了更多的空间去思考。就像那只鸭子,当它放下恐惧从容面对后,一切就变得不一样了。
(适读年龄:3-6岁)
我们这一代人,“生命教育”和“性教育”一样,是缺失的,也是讳莫如深的。
所以,希望家长在为孩子疏导关于死亡的困惑和恐惧时,也能把自己当成孩子,为自己补上小时候缺失的那部分“生命教育”,如果能从中领悟到什么,那就再好不过了。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关于生命的疑惑层出不穷,有些想明白了,有些尚未,但不管疑惑是否解决,都请记住:
生命教育不仅仅是揭开生死的面纱,更在于让我们明白,更好地、更快乐地享受生命带来的美好。
「生命教育,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