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让我们在这个浮躁的生活中,放下沉重,暂时获得片刻喘息,更让我们看见希望的曙光,即使很微茫。佩服,的确很励志!鸡汤会让人振奋一阵子,可长久的喝鸡汤嘌呤高。
我自己感觉这句话是那些走过苟且的人,回望青春时候的慨叹。换句话就是成熟者对青春过往总结的云淡风轻。苏东坡回答过庐山游客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是因为“身在此山中。”回到这句话中,就是用青春总结年少,用年少指点童年,这样当然云淡风轻。试想,有谁身在泥潭的时候去指点别人怎么走出去?即使有人站出来喊几嗓子,哪里可以突围出去,处在同样迷茫的人们又有几个人能相信他呢?而这个时候,曾经的胜者们或者权威们的“语录”就成为至理名言。在这里我们不探讨苟且和远方的关系,想说的是另一个与之类似的话题。
《正念的奇迹》中,有个故事。一行禅师和朋友吉姆去旅行。在一棵树下分吃一个橘子时候,看着吉姆连续把几瓣橘子塞进嘴里吃的时候,禅师说:“你应该把含在嘴里的那瓣橘子吃了”。一行禅师说,专注于吃橘子的每一瓣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吃橘子。
同样那个洗碗的例子,说的也是这个话题。“如果我们洗碗的时候满心想着接下来要去喝的那杯茶,或者说想着赶紧加入朋友的聊天,又或者赶紧去看一部电影,你就会急急忙忙的把碗洗完,好像它们很令人厌恶似的,洗碗本身就变成一件令人厌恶的事情。”你给自己的人生创造了一件令人厌恶的事情,而这件事实际上是你人生的一部分。
这个逻辑理解在文初的那句话,我们处在苟且状态时候,如果想急急忙忙的度过,那我们的人生就会因此多了一件让我们不想多留恋的事。而因为此刻的匆忙,让我们的人生多了一刻匆忙的底色。
按照这个逻辑:经常听见家长对自己孩子说,你看你们班某某。这显然是对自己孩子的不满。
跟孩子相处的时候,我们没有全然享受跟孩子相处的过程,而是希望孩子如同别人家孩子一样出色,这无形中对孩子以及自己的现状产生了焦虑和痛苦,这样就可以不跟孩子相处了吗?
同《正念的奇迹》中说“洗碗时,应该对洗碗这个事保持全然的觉知。”保持全然觉知,就能觉知自己的心念与动作。跟孩子相处时一样,也要保持全然觉知,全心的感受孩子的一颦一笑,全然感受此刻的所有,此刻才是这段人生的全部。
这么一想,类似的例子太多了!
例子三:等我有了时间,一定要好好锻炼身体。
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如何如何
...............
这么分分析,“苟且”或者“诗和远方”,都是人生途中的一部分。“苟且”的时候,全然经历,才有可能到达“诗和远方”。否则,只顾着对“诗和远方”的期盼,却愈加 厌恶眼前的苟且,进而更讨厌自己目前的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