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8日星期六
关注上海图书馆的公众号,前两天看到有一个活动,主题是“这可能不是《巴黎评论》想访问的内容” ——《巴黎评论》系列年度读者分享会《巴黎评论》是一个什么类型的杂志?搜索了一下对它的介绍:《巴黎评论》(The Paris Review)是一份著名的文学杂志。它于1953年在法国巴黎创刊,后来编辑部迁至纽约。杂志专注于文学领域,内容涵盖小说、诗歌、戏剧、非虚构作品等多种体裁。其最具特色的是“作家访谈”栏目,采访了众多世界知名作家,如欧内斯特·海明威、弗吉尼亚·伍尔夫等,通过这些访谈展现作家们的创作思路、写作习惯和文学观念,为研究作家和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同时还看到一则消息,我国作家余华在2024年1月就接受了该杂志的采访,成为杂志成立70年以来第261位被采访的小说家。由此可以了解到,该杂志在文学家访谈这个项目上是很有经验的。
专门针对文学家的访谈,一定是一个系统项目。尤其是国内简体中文版《巴黎评论》系列出版已经有12个年头,今年8月也正好推出了这个系列的第12本书《巴黎评论·作家访谈8》。12本书的经验,一定积累了大量对访谈的理解,杂志非常明确提出始终围绕着“写作的艺术/手艺”这个核心,关注作家身为创意写作者的灵感获取和日常劳作。跃出这些之外的,是《巴黎评论》不会有意触及的内容。
关注作家的“灵感获取和日常劳作”,这样的主题很有借鉴意义,那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他们的访谈是如何走进人物、了解人物的?作为有一定影响力的杂志,它选择访谈人物有什么原则?作为发起访谈的人,在访谈中有什么技巧,如何才能获得理想的访谈效果?采访了200多位文学家,从他们身上发现了哪些“灵感获取”的方式,他们的“日常劳作”又有什么特点呢?
此次参与分享的有四位,主持人石剑峰是资深媒体人,《巴黎评论》译者俞冰夏、贝小戎,《巴黎评论》系列编辑之一骆玉龙,按照推介的内容他们将“出入于《巴黎评论》系列内外,结合自身关切,聊聊那些《巴黎评论》想访问和不想访问的内容。这将是一场属于《巴黎评论》读者的年终聚会。”综合这些信息,觉得这次分享值得参加,马上报名,预约成功。
怀着满满的期待,今天下午2:00赶到了图书馆。
参加活动的听众大约百来人,两个小时的交流,我感觉参与者的分享似乎都在问题之外,到底是怎样围绕“灵感获取和日常劳作”来访问作家的,我想获取的那些内容只是零星的出现在他们的表述中,他们翻译了作家的采访,自己也有过采访的经历,但都没有谈到实质内容,今天这一场分享实际上是有目的的,就是推介目前出的新书《巴黎评论·作家访谈8》,由此还有必要对杂志进行介绍,对新出版的书籍的理念和定位做个推介,比如书籍的内容、建构、主旨是什么,遗憾的是都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一两句。
分析一下,这一场分享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主持人的立场不坚定。尽管有中心议题,但主持人没有主场意识,分享者经常偏题也不提醒,一个问题结束,也没有归纳、梳理,问题提出来,往往就不了了之。参与者没有默契,没有沟通,大家对问题的回应不聚焦。
二是参与者的话题意识不强。分享者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理解,但是各有话语系统,只从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去谈,而没有聚焦在《巴黎评论》这份杂志是如何构建,并开展对文学家的系列访谈的,没有对这个问题形成见解,所以交谈都在问题的外围打转。
三是主讲者相互间没有默契。尽管大家都有对《巴黎评论》了解,但是各抒己见,很少有共识,因此,他人讲述之后,很少有应和和补充的,也就是在事前没有沟通,也没有对问题的思考,形成相互补充完善的分享。
四是不了解听众群体的状况。实际上分享之前可以先对听众进行调查,了解大家对《巴黎评论》的知晓情况,在分享中就能够把握一点进退,他们认为听众一定都是对该杂志非常了解的群体,所以,无需介绍,就是说一些无关的细节。
五是个别作家缺少正向宣传。实际上,在公共场合,尤其是在这样的正式场合,讲述者更多要从主流价值观的立场去分享,偶尔有一些牢骚正常,但反复提及经济状况对作家的影响,包括哪些著名作家比较有自己的写作风格,都要提及他的经济情况,作家也是普通人,尤其是靠文字养家更是难上加难,但也无需反复提及,会让听者产生不必要的猜测。听众更愿意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而不是吐槽和不着边际的闲谈。
认真聆听他们的交谈,也努力捕捉了一些信息:
1.翻译作品是一次深度学习。翻译作家的访谈文章,就是全面了解一个作家的过程,会进一步了解他的生平和日常,包括阅读在采访中提及的作品,为了保证翻译的准确性,都会细细阅读一遍甚至多遍,学习他的写作方式,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亲切感是采访的前提。任务采访每个人至少要有三次采访,要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要有“在角落里抽过烟”“在一起喝过酒”的经历,建立了信任再开始采访,才是负责任的做法。有钱、有时间,才能做出好的采访。
3.作者要有在写作之外养活自己的能力。写作是一条艰难的路,很难有高回报的工作,要写出好作品,必须要有经济基础作保障。
4.要从读者的角度去思考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他们曾经在小红书上做了一次调研:假如你是《巴黎评论》的访谈者,且有机会代表《巴黎评论》采访地球上古往今来任意一位你最想提问的作家,你最想文这位作家的1个问题是什么?摘选了几个问题。
“曹雪芹,红楼梦后四十回能给我口述一遍吗?”
“伍尔夫,房价这么贵还得买一间么?”
“费兰特,你怎么看琼瑶式言情小说和甑嬛式大女主小说?”
这些问题都很有意思,但的确能给采访者提供一种思考的角度。
5.教育的最大缺失是不被鼓励独立思考。因为没有独立思考,所以很难有自己的思想、见解,没有这一点,就不会有好作品的产生。尤其是阅读的兴趣要从小培养,年龄大了再来培养机会不可能。
6.每个人都有可能获得他自己的才能。要有稳定的自我,才能持久的输出,如果你能像村上春树每天早上四点起来,或者像门罗每天步行五公里,你也可以写出他们那样的杰作。
每一次来上图就是感受学习的氛围,体会思维的场域,看见很多普通的人对学习的孜孜以求,尤其是那些留下来的句子和思考都是超越于书本和媒体的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