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到国与国之间,小到个体与个体之间,都可能为了需要和目标产生冲突。是什么导致冲突?作者给出了他的解释。社会困境、竞争、知觉到的不公平和误解。今天和大家分享社会困境。
社会困境。
当个人的利益和集体的利益出现矛盾时,选择集体利益还是个人利益?社会心理学家提出了两个社会困境的例子:囚徒困境和公地悲剧。
囚徒困境。这个难题源于一个故事,故事的核心是地方检察官使用不同的策略分别审问两个犯罪嫌疑人,他们合伙犯罪,但是检察官掌握的证据只能判他们很轻的罪。因此检察官为了使嫌疑犯愿意单独承认自己的罪行,设置了一种鼓励法:
如果一个嫌疑犯认罪而另一个没有,认罪的嫌疑犯将赢得豁免(并利用他的供词使另一名罪犯得到最严厉的判决)。
如果两个嫌疑犯都认罪,他们都能得到中等程度的判决。
如果两个人都不认罪,他们都会得到较轻的判决。
如图所示的矩阵总结了各种选择带来的结果。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个嫌疑犯,而你无法和你的同伙商量,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会认罪吗?为了使自己的判决减至最轻,很多人承认罪行,尽管两个人都不认罪带来的惩罚要比相互指控轻。认罪总是比较有利的做法。如果另一面嫌疑人也认罪,那自己将会得到中等惩罚而非最重的;如果另一名嫌疑人不认罪,那么自己就可以直接得到自由。在任何一种选择中,背叛对方总是能得到较好的结果(因为这一行为可以从对方合作的企图中得到好处,或是防止对方背叛给自己带来严重后果)。但是如果双方相互信任并合作他们得到的结果好的多。这个难题令人抓狂,一方面双方都知道他们可以合作受益,一方面他们却无法沟通从而相信对方,所以难以脱离不合作的行为方式。
公地悲剧。公地包括空气、水、鱼、饼干或是其他任何被共享但是有限的资源。当所有人都适度地利用资源时,资源自行再生的速度可以与资源被消耗的速度相四配。植被能够生长,鱼能够繁衍生息,饼干罐也会被重新填满。而一旦对资源的利用超过限度、公地悲剧就会发生。假设有100个农民占有了一块能够供应100头牛足够牧草的草地,当每一个农民在这块地上养一头牛的时候,对资源的利用是最优的。但是某一个农民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我多养一头牛,我的收入就可以翻倍,而土地只会受到一点点影响。”因此他理由充分地增加了第二头牛。而当所有的农民这样想并这样做时,结果可想而知,公地悲剧就不可避免了,最后肥美的牧场将沦为一片荒芜的土地。
类似地、人类对环境的污染也是由很多轻微的污染一步步累积起来的。对每个污染者来说,停止污染所能给他们(也给环境)带来的好处,与污染给他们带来的方便来说仍是不值一提的。我们在保持个人居所卫生的同时,却在公共场所如宿舍走廊、公园、动物园等随地扔垃圾。我们也会为了对我们来说很直观的利益而消耗人类的自然资源,洗一个长长的舒适的热水澡能够对环境产生什么影响呢?捕鲸者知道,即使他们不去捕鲸,别人也会,况且多捕几条鲸鱼对物种能造成什么影响呢?悲剧就这样发生了,与所有人都有密切关系的事情(比如环境保护)竟成了无人关心之事。
作者提到了自己家里的饼干罐子。如果按照局外人的看法,我们应在重新装满罐子之前保证罐子不是空的,以确保我和我的家人每天都能吃两三块饼干。但是,缺乏节制和对其他家庭成员的不信任使我们禁不住要增加自己对饼干的消费,于是每个人都一块接一块地填饱自己。结果是24小时内饼干就被彻底消灭了,在这周剩下的时间里,罐子空空如也。
当一种资源未获得明确的分配时,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地消耗更多。例如当一盆土豆泥在有10个人的桌子上传递时,会有更多的人倾向于舀出不适当的分量;但是把土豆泥换成10只烤鸡,情况就要好得多。
囚徒困境和公地悲剧有一些相似的特征。
基本归因错误。在囚徒困境和公地悲剧中参与者都会把自己的行为动机解释为外界的压力(我不得不这样做,以免被对方利用)。而且不客观的评价他人的行为。大多数人从未意识到对方看待他们时,同样会有这样的基本归因错误。
动机的演化。行为动机是在变化的。开始时人们的动机可能是维护自己的利益,减少自己的损失,到了最后可能只是为了保存自己的脸面,防止彻底的失败。
结果总和并不一定为零。现实生活中的多数冲突,是非零和博弈。冲突双方得到的利益和损失之和并不一定为零。双方可能都赢,也可能都输。每种情境都将个人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的回报与群体的长期利益对立起来。正如地球的大气层内日益增厚的二氧化碳层并不是某一个人做的,而是由许多看似合理的行为造成的总体后果。同时每个人寻求利益最大化,这也恰恰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利益。
面对困境,如何引导人们通过合作,提升共同利益呢?
适当的管制。比如,每年五月份开始的禁渔期。在日常生活中,管制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包括强制的执行管制的成本,以及因此对个人自由的限制。
小即是美。缩小群体规模。在一个较小的群体中,每个人都能更加明确地感受到自己的责任和自己对集体的影响。而当集体较大时,人们更容易会这样想,反正我也不会起很大作用。正是这一想法常常导致不合作或者保持沉默。
沟通。有时候群体沟通会恶化情境。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沟通可促进人们的合作。开放、明确而坦诚的交流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
改变激励机制。通过改变奖励机制奖励合作行为和惩罚自私行为时,人们的合作行为会增加。
倡导利她规范。增加人们对他人的责任感有助于利他行为的产生。研究发现,对很多人来说,知道怎么做是好的与实际的行为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如何激发他人的利她行为?一方面通过一个有超凡魅力的,无私的领导影响来鼓励其他人进行合作。另一个方法是以合作规范来定义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