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说实在的,我其实并不怎么追星,甚至达到了只能对寥寥几个明星的名字信口拈来的程度。更说来惭愧的是,认识高以翔这位明星,也仅仅是因为他的突然离世,英年早逝,更多的是让人心生惋惜与悲悯。
而我今天要说的是另一位明星,陈冲,她是我们父母辈那一带的当红明星。
心中突然得到了安慰,原来是父母们那一带崇拜的人物嘛,我不知道也是情有可原的咯,毕竟她出名时我还不存在。
知道陈冲,是看了一部别人推荐的访谈纪录片《十三邀》,其中一期就是许知远对话陈冲。
对那一期的片名极具有印象以及喜爱:她有“洛丽塔”的成熟与天真。
这样一句话来形容陈冲,真的再贴切不过了。
对于现如今人人称赞与羡慕的不老女神赵雅芝,我并没有多大的喜感,唯一的喜欢仅停留在当年的白娘子角色上。
我总觉得赵雅芝的不老是被脂粉堆砌起来的,也许是我的偏见。
但看到陈冲时,我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做岁月从来不败美人。她虽然已经55岁的样子了,却很有少女感,不是穿衣打扮出来的,而是从骨子中散发出来的清丽。
翻看她的微博,很少有单纯的杂志照片之类,多是她对生活点滴的记录,自己日常的所见所思。每一段话语真挚斐然,温暖沉静,给我一种她不当一位作家很可惜的错觉。
2.
就如美国一位著名导演对年轻时的陈冲的评价:她不漂亮,但很有个性。
陈冲的经历的确展示了她很有个性的一面。
她做回了自己。很酷,非常勇敢。
即使放在如今的我们身上,也不一定就有勇气做到。
1976年就已经出道,因为电影《青春》一举成为全国最受瞩目的女演员之一,凭借《小花》成为史上最年轻的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得主,那时还不到20岁。
时代赋予她成为佼佼者的机会,但在认清盛名中的残酷与偶然性后,陈冲断然选择出国留学。
这其实是很令人困惑不理解的一件事情,放着国内的大好前途不要,而选择出国重新开始。
更何况当时的时代环境并不是现如今般开化富有宽容性,可想而知陈冲当时的挣扎以及面对争议的压力是有多大。
可能很多人会认为这是脑子秀逗了的做法。
可是她做到了,成为了理想中的自己。
3.
不是她有多幸运,有多么优渥的家庭背景去支撑她想要做的一切。在她出国后也是如同一般学生一样半工半读,依靠端盘子争取生活费。
而是她能够深刻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目标与定位,具有多大的能力,是否能够撑得起当时的赞誉以及年少成名的生活就是自己向往与热爱的吗?
说白了,就是贵在自知四个字。
成名要趁年少这样一种令众多年轻人去追逐的状态真的好吗?对陈冲来说,年少成名只让她感到重重不便与误解。
就像她本人所叙述那样,在街上遇见别人在墙上花自己的巨幅肖像,她端详了一会儿被仔细描绘的眼睛和嘴唇,突然感到一种荒谬。
那一刻她更加确定,外界的评判对自我价值体系的设立毫无帮助。
去认识世界的宽度,尤其是在过去那个年代,能有机会去了解自己世界以外的人事,包括人性与人格、其他人的价值观,对她来说才是重要的与值得追逐的。
也就是说,认清形势,放弃幻想,定位自我。
4.
身边的同学与朋友对我说:“你可以选择去考研啊!”
我比任何人都要清楚自己有几斤几两,知道自己的奋斗值在哪里。
相比于学习考试的拼比,我更倾向于在自己喜欢的工作领域拼搏出一番成绩,闯出一片天地。
就拿考研这件事情来说,相信很大一部分同学是为了逃避毕业的迷惘;或者人云亦云,看别的同学都在备战而驱使自己也随波逐流;或者说得好听点,是为了看更广阔的世界,拿更高的学历。
可是呀,有多少同学敢扪心自问考研是你发自内心去热爱的吗?
我不是要反对考研,这是每个人都有权利去做的选择。我想强调的是,去做一件事情之前应该思考是否合适自己,毕竟不可否认的是,每个人的能力的侧重点不同。
一个人擅长做什么不擅长做什么都要及早发现。及时发掘自己的闪光点,发挥它最大的价值,而不是做无用功。
但事实上,迷惘才是那个如影随形的东西。我是谁?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什么才是适合我的呀?我不知道将来应该做什么?
每天都有无数个问题充斥着我们脑海,令我们困惑。
我想最简单的办法便是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多去观望外面的世界,去探讨自己,这样才能认清自我,找准自我定位。
多去外面的世界瞧瞧,并不一定非得像出国留学这种走出去的方式。当然能够出国留学更好,但我更提倡的是量力而行,因为不是所有人都具有这个能力与财力去留学。
走出去,其实就是不要总是闷在自己的一片小天地中。比如考研、旅游、工作升职或者经常学习一些知识技能,都能够拓宽我们眼界的宽度与广度,见识更多的人性与人格,从而愈发认清自我,理解与包容自我,做自己最喜欢的模样。
我们应该多出去见识见识外面的圈子,积极探索生命本身的价值,而不是过分看中他人在自己生命中的参与,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以至于迷失自己。外界的评判对自我价值体系形成并无多大作用,唯有不断的自我探索。
文: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