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五十六岁时,皇上命他前去平反叛乱,王阳明先是推辞了,但皇上不允许,于是,王阳明就从越出发去平叛乱。王阳明会怎么选择呢?他可能会推辞,也可能会从命去平叛,我认为王阳明最后肯定会去平反叛乱,因为有人反叛的话百姓就会遭殃,王阳明见不得百姓受苦,所以他肯定会去平反。他一方面也是受到圣旨的压力,因为身体的原因,王阳明完全可以推辞,但皇上也不会逼迫他去,所以最终还是取决于他自己的选择。
没过多久,王阳明没有动用一兵一卒就把反叛给平反了。本来这些人是不想叛乱的,但由于生存原因迫于无奈被逼之下只能反叛,它们只是为了生存下去。于是王阳明就抓住了这些人的心理,这些人本来就不想反叛,王阳明就告诉他们说,如果你们可以改过,或许还有挽回的可能,王阳明给了他们一条重生之路,而这些,正是那些反叛的人所需要的开导。所以王阳明不是以武力来平反叛乱,而是以德服人,他不是以杀人为目的的,有人就评价他“神武不杀”。
因为这一次的平叛,让王阳明的病情更加严重了,王阳明就上书请告,说要辞掉自己的官职回家静养,王阳明的病属于肺病,在现在就相当于肺癌,所以他的病很严重。这次皇上没有同意,王阳明这次请告与以往有所不同,他这次是因为身体的原因没办法继续做官了,而以前发生过类似的事是因为他在亲情面前不能去反叛,那次皇上也没有同意。前几次都是因为外界的原因,而这次是自身的原因,这就是不同之处。
先生从梅岭到南安,有弟子来看望他,先生的病虽然已经很重了,但还是关心着弟子,先生就问周积最近学的怎么样,先生也把自己的病情告诉了周积,他就赶紧去找医生,但已经晚了,周积就问王阳明有什么遗言,王阳明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一生心都是光明的,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此时的王阳明是没有遗憾的。
王阳明的一生都在实践着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王阳明在良知的驱使下依着本心去做事,他先修好自己的内心,再外推给别人,并且也做到了他此生一直都在推行的知行合一。
先生在经历了刘瑾事件之后,被贬到了龙场,王阳明在龙场的时候已经对身外的荣辱得失不在意了,因为王阳明除了生和死之外的东西都已经看透了,只有生和死他还没有看透,于是他就给自己做了个石棺子,每天躺在石棺子里面,想着那些圣贤说过的话,最后,他终于悟到了生死。
只悟到了道理是不行的,必须要去行动,于是王阳明就开始实践推行知行合一,王阳明先把自己的内心修好,然后开始创建学堂讲学,又开始带兵打仗,就连打仗的路上也不忘教学,其实这就是在知行合一。他每做一件事,就证明他的良知,王阳明的一生已经足以证明了他实现了他的圣贤梦,所以他在世间不会留下遗憾,因为他已经达到了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