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上,我在指导学生进行一次说话练习:说一说你第一次为父母做过的让你深受影响的一件事。给了学生五分钟思考时间后,鼓励学生自愿发言。没想到教室里一片静寂,昔日挺积极的那几个孩子也没一个举手。为了给学生更充分的思考时间,我就给学生讲了我去年一次回娘家给母亲洗了脚剪了指甲的事。当说到“天下所有的母亲都一样,都很容易满足时。”我的喉咙一阵哽咽,眼泪也不由自主地涌了出来。不想在学生面前“出丑”,我进行深呼吸,极力的掩饰自己,可泪还是管不住。
继续往下说,巡视教室,竟发现一部分学生竟捂着嘴在偷偷地笑。
课结束了,可孩子们“捂着嘴笑”的情景一直挥之不去。
也让我想起了昨天上课的情景。昨天讲了19课《父爱之舟》后,我鼓励学生也从爸爸关心自己的日常小事中选取两三件自己深受感动的事分享给大家。“三件呀,一件也没有!”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我一时无语。
昨天 和今天发生的两幕引起了我的深思:究竟缺失了什么?
放学了,唯恐沉重的书包压弯了孩子的腰,爸爸替孩子背着;天凉了,唯恐凉水冻坏了孩子的手,妈妈替孩子把碗刷了;生日了,唯恐自己家的孩子不够开心,父母把生日过的比自己结婚纪念日还隆重;孩子有点头疼脑热,好像发生了什么大事,全家几乎全体出动……可怜天下父母心哪!可这一切,孩子们竟觉得那是理所当然的事。难怪,让学生讲一讲父母对自己做过的深受感动的事,学生竟说没有。
注重成绩的今天,我们抓学习,谈成绩,把过多的精力倾向于抓学生的成绩上,可……
缺失,谁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