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风糖
——读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有感
近日,浙江教学月刊社微信公众号“教学月刊”将一篇题为《生活在树上》的作文对外公开发布。文中称,上述作文是今年浙江高考的满分作文。
该篇作文中,运用了海德格尔、嚆矢、树上的男爵、达达主义等词汇。用作文阅卷大组组长陈建新的话说,“它的文字老到和晦涩同在,思维的深刻与稳当俱备”。
该篇文章一经发布,引发热议无数。有网友评论该考生“不说人话”“故弄玄虚”。随后教学月刊微信公众号也把此篇文章删除掉了。恐怕他们一开始也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张颐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考生的知识积累值得肯定,但有“掉书袋”之嫌,不适合作为高考满分作文进行推广,高考中更不能鼓励这类文风。
看完这篇作文,很多如我一样水平的读者,一头雾水,边看边上网查询,勉强读个大概。先不说里面看不懂的生僻用词,只是看考生引用加解释的行文过程,觉得不是在写一个议论文,论证观点,而是在引经据典展示阅读积累。毋庸置疑,考生的文史哲知识的储备是惊人的。第一位阅卷老师给出39分,显然也是对这种文风不太认可。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名考生。黄蛉,2009年凭借甲骨文作文被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破格录取,同时也成为网络上走红的“古文字达人”。凭借甲骨文,他在两年内实现了从三本到一本的“两级跳”,得以在四川大学接受一对一的教学。
记者曾追问高考作文用甲骨文写作的缘由,黄同学坦然答道,这几年一直在研究甲骨文,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用这个是想突出自己的特点,兵行险着 ,确实他也达到了这个目的。至于到了大学以后,他已经无意研究甲骨文了。
2011年11月4日,黄蛉导师何崝称其浮夸靠不住,不愿意再教,已向学校提交辞呈。
还有一位引起公众高度关注的学生,2017年第二届诗词大会冠军武亦姝,也曾以对传统文化诗词的深入学习令大家折服。后被清华大学录取,在军训结束后代表新生发表感言,写出《我的军训初体验》。当时有许多人,看完大呼失望,这样有才华的姑娘不应该给出的是一篇引经据典,洋洋洒洒,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佳作吗?不该是轻微的“掉下书袋”吗?
我也看过这篇军训小结,清新朴实真挚,无辞藻堆砌,文中有对上海熟悉生活的想念,对北京未知世界的向往;有对军训苦和累的俏皮解读,对清华园草木人的欢喜。自然又真诚,看完就知道那个喜爱古典文学的姑娘,还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挺好的。
现在无论是百家讲坛的专家学者,还是各位阅读推广人,都力图把传统意义上的优秀作品讲得更有趣更生动,让更多的人明白。试想这些大家们,如果一味的秀典故讲出处,还有那么多的听众观众吗?再者说,若以晦涩深刻为主流,我们的文章又何必从古文走到白话文呢?
这位浙江考生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很令人赞赏。希望大家从议论文本身这个题材去思考,论证是否合理?论点是否突出?究竟要给多少分,如果确实运用得当,论点突出,给个高分满分也不足为奇。但做为满分作文来推广或制造新闻热点有点不妥。
毕竟这样的高考作文是写给阅卷老师,或者说是阅卷组长乃至阅卷专家看的。
也可能是因为我只是个浅薄的凡夫俗子,喜欢自然朴实的文风,对“掉书袋”实在是爱不起来。
专题1:文海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