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继谁都不能不懂的,应该就是「商业本质」了系统文的第二篇。
如何挖掘消费者认知。
还没有阅读本系列文前面三部分的同学,先请移步商业本质(一)咯。
今天【商业本质(二)】先讲如何挖掘消费者认知。下篇【商业本质(三)】(如何利用其提升商业分析能力)。
今天【商业本质(二)】先讲如何挖掘消费者认知。下篇【商业本质(三)】(如何利用其提升商业分析能力)。
一、认知与感知的商业内涵
先解释下上图含义(略微有点篇幅,且烧脑,因为商业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需要、欲望、需求这几个词来源于菲利普科特勒老先生的《营销管理》原著,有兴趣研究的话,可以打开第15版第9页,会有一小段话描述这个概念的含义,我在这里不仅加了刚需,而且在含义上,也略有不同。
(以下分析,均忽略人在极度饥饿时,不择食的情形)
感知是指对需要的第一感受,属于「身体」(本能)对需要的敏感程度,受爬行脑(本能)影响;
认知是指对需要的第一辨识,属于「大脑」(思维)对需要的理解速度,受新皮层(思维)影响。
(这里是人大脑的简化理解,但要着重理解,不然后面看着会很吃力。)
比如,饥饿在需要层,身体上很容易感受到(感知),但大脑里快速反应用什么来解决饥饿感,是没那么快的。
根本上讲,是根据人的思考逻辑来定义的,「感知到饿-会想到吃-想吃哪种-想吃哪家-想吃哪个」如果将人类的思考逻辑拆解后,归结到每一商业的竞争层次「属类、行业、品类、品牌、产品」后,就很好理解了。
(以下讲到的感知、认知强弱,实际是从能量守恒角度来讲的,比如感知变弱,认知增强,是将感知转移动了认知上,这中间有一层传递之意,也就是说,这个过程是商业里将消费者脑中已有的认知渐渐变得清晰、具体(产品)的过程。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尽管在留言区留言。)
属类。人感知到饿,所以对应食物,这里食物就是属类,为什么这一层在商业类的文章中描述 得很少,这基本上是国家与国家、政府与政府之间的竞争,比如,粮食出口的贸易行为、美国打伊拉克的战争行为,都是在属类层面竞争;
(对应图中需要层,感知上最强,认知上最弱,因为人往往也不知道如何选择最好的解决办法,比如渴、饿、性等都是。)
行业。人会想到吃,比如对应大米,这里大米就是行业,也是资源市场,这一层开始的竞争在商业里的论述就多了起来,比如,古代从商的,什么米商、盐商等都是这一层,这部分也基本上是国家半调控,半开放着,商人可以介入,比如加工、仓储、运输等,但从根上讲,还是国家在控制;
(对应图中欲望层,感知上次强,认知上次弱,相比需要层,至少已知道我可能大米或是面粉制品,但就算明确了目标,但仍然不确定自已是否能吃上。)
品类。人想吃哪种,比如对应五常大米,这里五常就是品类,也是制造商市场,这一层可供商人竞争的东西就相当丰富了,甚至可以造出品类,如智能手机这品类,就是乔布期大神创造出来的,当智能手机品类够强大时,就基本替代原有手机品类,所以后来我们指的手机就是智能手机,这部分国家会制定规则,商人在里边玩就行。
(对应图中欲望层,感知上适中,认知上适中,仍然在欲望层的原因是,对大米与五常大米的差导异理解,没有那么强烈,仍然不确定能否吃上。)
品牌。人想吃哪家,比如对应福临门五常大米(没收广告费,只是随机在京东上找到了排名第一位的),这里福临门就指的是品牌层了,这层最大的价值在于帮助商人在激烈的品类竞争层脱颖而出,因为中国的市场环境早从最早的商品可获得性问题,转变成了物质极大丰富的可选时代,本篇不是讲品牌打造,就不展开了;
(对应图中的需求层,感知上较弱,认知上较强,说的是,身体上虽然并不知道该品牌的产品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但大脑的认知却较较晰了。比如,品牌知名度强的产品,广告可以侧重促销,直接讲消费者能占多大便宜,而不太需要教育消费者的本能感知能力了)
产品。人想吃哪个,比如对应福临门五常大米稻花香,就里指的就是具体某个产品,这层的价值在于口碑,从而影响复购率与推荐率。
(对应图中的刚需层,感知上最弱,认知上最强,比如,看到娃哈哈矿泉水,我们很容易形成能解渴的认知,完全将抽象的感知转变成了具体的产品认知。)
有了这层基础,再来看那张图,就更清晰了,我们稍微来总结下。
比如,消费者脑海里一定有这样的认知「家人都在广州,想住在广州,在北京上班」,这时,消费者脑海里对具体需求的认知偏弱,虽然有,但自已并不知道是什么,那么一个商人应该具备以下能力——
需要。应该做的就能「识别」得到这种认知;
欲望。应该能做的是「创造」价值满足认知;
需求。并将这种认知「具象」成某实际产品;
刚需。还将这种认知「植入」到消费者大脑……
——将产品最终大众化。
就像乔布期将手机做成苹果那样,识别到大家都想极简、极致的体验,所以创造智能手机,最后具象成了苹果,用营销手法将苹果变成讲逼格的人群刚需,如果乔布斯大神一直在世的话,说不定会变成人手一机的极大众化产品。
再举例,
-心理学讲的约哈里窗
如果把人当成一个产品来看——
公开部分不就讲的是已被挖掘出的认知吗?
盲点部分不就是想要却说不出来的认知吗?
隐私部分不就是自已根本不想说的认知吗?
潜能部分不就是人有限认知能力无法识别……
待时间与天才来挖掘的认知吗?
-顾问式销售讲的SPIN
讲的也是认知挖掘过程咯。
-文案学讲的战略层、感受层、内容层、表现层
李叫兽说得相当好了。
从战略层到表现层,就是从认知层到感知层的能量转移。
比如,苹果是高价高质路线,小米之于苹果的优势是低价中质的性价比路线,这是战略层,而二者在表现层却是——
对于苹果的高大上(消费者对苹果认知已完全完成了感知转移,所以就文案就iphone8,消费者也感知很清晰),而雷总却从B站发端,恶搞自已了个「are you OK」来迎接屌丝的趣味,再来句「为发烧而生」,屌丝就可以骗别人与自己说,我才不是因为便宜才买呢。但因为苹果却从来都是以高势能人群打低势能人群的战略,所以,也从来都是那么逼格。
(引用屌丝一词,绝无嘲弄之意,为更形象理解而已。)
这就是很多人分享「表」,却不分享「里」的知识变现之道咯,而wechat【盐九】偏偏要将别人的付费内容变成免费内容来分享。
以及商业,不就是将消费者「想要却说不出」的认知,用产品方法论设计(将消费者认知语言做成原型语言)、用技术方法论实现(将原型语言干成产品语言)、用营销方法论传递(将产品语言译成消费者语言)、用运营方法论监控(将消费者语言翻译成产品语言)、用客服方法论反馈(将消费者语言翻译成产品语言)。
这就是商业的全流程了。
二、如何挖掘消费者认知
1、显性认知
别再说「街头拦截、焦点小组、座谈会、商业间谍、电话/网络调研」无用。
因为红海市场的显性认知,就可以从这无聊的传统调研报告获得。
但获得的只是竞争对手产品的优点罢了,比如,品牌商可以向自身、用户、同行、上游生产商、中游经销商、下游零售商用些套路问些无聊问题,无非在「产品、价格、渠道、宣传」四方面试比高,比如,调研用户在接受宣传方面——
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说什么怎么宣传最可靠,而谁可以是——
付费媒体。电视、广播、杂志、报纸、户外、互联网门户/搜索/电商广告等;
自我媒体。微信/微博/知乎等新媒体、创始人/CEO、销售、产品、渠道等;
口碑媒体。用户在知道、明白、相信、喜欢、购买、分享任一阶段传播行为。
然后,再复制到自身、同行、上游生产商、中游经销商、下游零售商分别在产品、价格、渠道,最后打个分、排个序、结个论就可出一份市场调研报告,绝大多数乙方就是这么干的。
显性需求更依赖逻辑,研究的是对手。做好显性认知调研,好处是——
做对。不至于产品无人问津,也许在红海能分一杯羹;
做好。最大优点对应的是最大弱点,也许能出奇制胜。
而乔布斯之所以厉害,因为善于发现隐性认知——想要而不想/不能说出的需求。
2、隐性认知
别再说「街头拦截、焦点小组、座谈会、商业间谍、电话/网络调研」有用。
因为蓝海市场里能真正赚大钱的隐性认知还得全靠企业自身洞察。
无非四种办法——
观察。就像乙方在市场调研时,经常会在暗处看用户购买的具体细节;
聊天。就像史玉柱在公园里找老太太聊天,发现脑白金购买者是儿女;
生活。就像某培训领域创始人像用户一样生活、学习,深度感知痛点;
自己。就像自己是某类人的代表,用户体验就如你所感、所作、所为。
挖掘隐性认知需洞察人性,研究的是用户。做好隐性认知调研,好处是——
活着。无资源、背景,也能凭能力积累资源、背景,而后创业;
活好。能力、资源、背景都有时,也许创个业,就能屌丝逆袭。
教父之所以厉害,因为花一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
下篇请期待【商业本质(三)】(如何利用其提升商业分析能力)可关注wechat公号【盐九】待更。
请相信,我说的每一句,都可能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