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我桌子上摆的书,姐姐好奇的问我:“你为什么这么喜欢读书?你觉得是受了谁的影响呢?”我微微一怔,边想边回答:以前在棉纺厂家属院住,有个邻居,他戴着一副大大的眼镜,相貌儒雅。我出去玩总是会看到他站在马路对面,聚精会神得看着路上的行人车辆,看着孩子们嬉戏打闹,似乎是有什么便看着什么。我对他很好奇,因为那个时候戴眼镜的人太少了。有一次我跟妈妈一起站在路边玩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得看他,他注意到我,边走过来,跟我妈妈点头示意一下,就蹲下跟我讲话,很认真的表情和语气,我当时真是受宠若惊,因为我没想到一位成年人,面对一个懵懂无知的孩童,会有这么尊重的语气和姿态……十五六年过去了,第一次讲话的内容我已经记不得了,其实很多内容我都记不清了,只知道他跟我讲的是孩子们都喜欢听的,比如有趣的历史故事,英雄的历史人物,简单可行的小实验,甚至还有课堂上的知识。
只有一件事情,我记得最深刻,他问我:“你在扎辫子的时候,怎么知道有没有歪掉呢?”我伸出两只手,两个大拇指分别放在两个耳朵后边,两根食指同时到头绳那里,比好距离,然后拿开,放到眼前比一比看拇指跟食指中间的距离是不是一样的,要是一样,就说明辫子没有歪掉。我边说边比划,他愣了一下,然后笑着说,你的法子比我要告诉你的更好,其实我想告诉你的是用两面镜子,一面在前,一面在后,就可以看出有没有歪了。在他赞叹我的办法好时,我心里简直乐开了花:虽然那个办法只是我自己摸索出来的,但是获得了一位博学的人的赞赏。
他唤起了我对书本的兴趣和狂热,在我眼里,正是书本,让他变得知识渊博,温文尔雅。与他交往的即使是个小孩子,他也用尊重认真的态度,让人很舒服,后来我才知道,这种感觉叫如沐春风。
但是我们家的书并不多,只有一本《安徒生童话》和爸爸钉在一起舍不得丢掉的《意林》《读者》旧杂志。他很慷慨得借给我书看,这位叔叔在造纸厂上班,他会把经典名著带回家,有的书甚至是全新的,印刷得非常精美,我艳羡地抚摸着书脊和封面,贪婪地读着,快快地读着,看完了还可以去他家里再换再借,他还会让我谈谈读后感,童言稚语他也是微笑地听着,时不时地点点头,偶尔会引申,让我默默得思考。
爸爸妈妈看我喜欢读书,也帮我想办法,每隔一段时间会带我去新华书店买书(因为那时我们小县城里还没有公益性的图书馆),我们这的新华书店的书都是按照书上标的零售价买的,动辄二三十,这对月薪四五百的父母来说很不便宜,但也从未吝啬过。姥爷在他们学校也给我订了小学生看的科学杂志和报纸,姑姑家的书架上有好多书都被我借回了家,那一阵不管是什么书,小说或散文,都是如饥似渴得看。
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阅读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得一部分。正因如此,我决定了自己的志愿——汉语言文学。
如今我已经快毕业了,回想自己的读书的爱好的养成,惊觉有如此多的人需要感谢。感谢那位叔叔引领我走进阅读的大门,感谢父母的理解与支持,感谢姥爷言语上的教导与行动上的支持,感谢姑姑的慷慨,感谢我的所有的语文老师的勉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