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写水浒时,估计对“柴进”这个名字也是好好琢磨了一番。柴进,谐音“柴尽”,柴火烧尽,真是到了山穷水尽、走投无路,只好等死的地步了。柴进是第一代梁山的后台,也是在宋江走投无路时对宋江帮助最大的人,他的名字预示着梁山众英雄都是最后实在没有办法了才上梁山的。
俗话说:少不读水浒。的确,那一百单八好汉,个个都是坚定的反政府人士,完全都是不把国家法律、社会规则放在眼里,要抢便抢、要杀便杀。当然,施耐庵创作水浒,有其自己的时代背景,只是借其影射暗示而已。我们切不可向往水浒那“山东烟水寨”的狂荡生活状态,国家就是国家,法律就是法律,规矩就是规矩。你要打着各种崇高的旗号,去挑战社会伦理道德的底线,那么——
你不讲规矩,丹书铁券也保不了你!
丹书铁券何物?后周世宗皇帝柴荣的嫡派子孙,因陈桥让位有德,宋太祖敕赐丹书铁券在家中,可有罪不加身。可是传到柴进这一代时,味道就有点变了。拿着国家的俸禄,什么也不干,还生活优厚、身份显赫,应该知足了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训是老祖宗几千年参透人心得出来的,一般人是逃不出这些规律的。
小说中,柴进最大的特点就是仗义疏财。他爱结识天下好汉,救助遭配的人,被称为“现世的孟尝君”,家中养着三五十个好汉,又主动关照过往流配的犯人,“便杀了朝廷的命官,劫了府库的财物”,他也敢藏在屋里。用国家的钱,去养着仇视国家的人!这就是柴进穷途末路的根本。
当时的宋朝,已经处于盛极必衰的历史拐点。较有远见的豪绅,看到自身地位的不稳固,便有意识地结交一些侠客和游民,以为自己一旦陷入逆境之援助。柴进是为了自卫,大招英雄前来,当柴进被新贵殷天赐所欺凌,正是李逵这样的好汉解救了他。
可是,柴进有了国家的承诺,你就好好奉公守法,怕个鸟呀?
讲到这里,我就结合正史来说说。宋朝自赵匡胤开始,治国理念传承就比较温和。但这种温和是相对的。
赵匡胤陈桥兵变,人尽皆知。他被部下黄袍加身,与其主子周太祖郭威篡权如出一辙。后汉生乱,郭威以清君侧名义,攻入都城汴京。为掩盖自己急于称王的野心,自导自演,由数千士兵“自发”奔走疾呼,将黄旗撕了,披在郭威身上,高呼万岁。后来,郭威的养子柴荣继承王位。赵匡胤便用了郭威的招数,在柴荣死后篡了柴家的江山。
赵匡胤对外称优待柴氏后代,还有碑誓:柴氏后人有罪不的加刑。可心里还是对柴氏放心不下,毕竟这是皇权之争。赵匡胤把周恭帝柴宗训封为“郑王”,十三年后,却得病而死。柴荣的另外几个儿子都莫名其妙的死去或消失的无影无踪,柴荣之一脉是断了。这其中的猫腻,大家自可一目了然。
一直到了嘉佑四年(公元1059),宋仁宗下令找来柴氏族谱,从柴氏家族的旁支诸房中找一个辈份最长的人,给予一定的待遇,由他及他的后人承担奉祀后周皇族之职。水浒也正起于宋仁宗时代,所以即或柴进这个人存在,他也不过是刚刚得到了所谓丹书铁券。
善待柴荣之后,本就是宋朝皇帝们演给天下的一出戏,那是出于宣扬德政、安定民心的需要。你柴进都会这么看重自己那一亩三分地,何况皇帝眼中的家天下呢?柴进不感激皇恩浩荡,却尽干些触犯法律不守规矩的勾当,他自己也许觉得理所当然,但在皇帝看来,这些事情落在旁人身上也许就是普通过失,但对于柴进那皇族特殊的身份,皇帝就不得不保持极度地敏感了。宋朝本就得国不正,心里当然也要时时处处提防受到报应。于是,一个知州便敢无视御赐的“丹书铁券”,把柴进打入死牢,就是很顺理成章的了。
宠利毋居人前,德业毋落人后,受享毋逾分外,修为毋减分中。名利真的就是一把双刃剑,淡泊之心待之,就是成就你的阶梯,但欲望之心盛于一切,就没了敬畏,无视规则,刹那间便是深入万仞了,天王老子也救不了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