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蜜电话里告诉我说:我对他的感情已经淡到难以察觉的地步,几次想要放弃。可是放弃呢,似乎又舍不得。
我叹了口气:你们在一起7年了。当时的干柴烈火沸沸扬扬闹得全校都知道,一份好好的爱情,是什么时候变成鸡肋的呢?
闺蜜连声叹气
不知道,其实什么实质性矛盾,就是太平淡了,腻了,没有吸引力了。
可能已经到了七年之痒的瓶颈期,我常常不知道我们为什么还要在一起。她说。
人生若只如初见。
人生能有多少个执着的七年,七年又复七,岁月不可欺。
七年之痒
七年之痒”是个舶来词
意思是说许多事情发展到第七年就会不以人的意志出现一些问题,婚姻当然也不例外。
结婚久了,新鲜感丧失。
从充满浪漫的恋爱到实实在在的婚姻,在平淡的朝夕相处中,彼此太熟悉了,恋爱时掩饰的缺点或双方在理念上的不同此时都已经充分地暴露出来。
夫妻之间在第七个年头的时候,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发生一些感情上的不愉快
比如,彼此的观念差距越来越大了、喜新厌旧的心理导致婚外情了、性格实在磨合不了闹矛盾了、性生活不和谐了等等
于是,情感的“疲惫”或厌倦使婚姻进入了“瓶颈”,如果无法选择有效的方法通过这一“瓶颈”,婚姻就会终结。
当然了,“七年,”只是一个时间上的形象比喻而已,现实中这个时间不一定是七年,也有可能更早,也有可能更晚。
1955年美国著名影星玛丽莲·梦露主演了同名电影。故事大意是:一个结婚7年的有贼心而没贼胆的出版商,在妻儿外出度假时,对楼上新来的美貌广告小明星想入非非,而在想象的过程中,他的道德观念和自己的贼心不断发生冲撞,最后他做出决定:拒绝诱惑,立刻赶去妻儿所在的度假地。
成熟的起伏周期
第一次童年,是0~6岁。心理学理论认为,6岁孩子的人格结构和智力机构基本定型。
第二次童年,是恋爱,是婚姻。七年之痒如此普遍,意味着第二次童年可能也是6年。
第一次童年,是命运,我们没有选择权,出生于什么样的家庭,有什么样的父母和亲人,我们不能主动选择只能被动接受。
第二次童年,我们有了相当的主动权,我们选择恋人,我们选择结婚,我们选择分手……
事物都是相通相似的,起伏周期的内因就是:多数人的本性情绪的自我推进过程,从未知忐忑,小心起步,实干成绩,成功自傲,攀比投机,到高估落败。
或许每个有过深度投入经历的人,都经历类似过程(少数没有投入过的人可能体会不到这个过程):刚开始不自信,对于别人的夸奖恭维,不敢当真。保持努力,实现成绩后,开始受得起那些夸奖恭维。
然后觉得自己果然与众不同,飘飘然,对不切实际的目标和期望不再拒绝。最终受不起,摔了下来,或黯淡下来。
一些人,尤其是那些投入很深的人,在经历这样一次周期后,不愿从那波峰的感觉中撤回来,再难重新投入新的,从此一蹶不振。
美国国家注册音乐治疗师、中国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治疗硕士生导师高天对婚姻危机的描述更加形象:
婚姻就是不断重复“老一套”模式:A(女人抱怨)——B(男人辩解)——C(女人生气)——D(男人发火)——E(女人新的抱怨)——F(男人新的辩解)
当婚姻陷入这样一种恶性循环状态时,那么这桩婚姻将走向G(婚姻破裂)。假设一个循环周期为一年,到了第七年问题还没有解决,婚姻就陷入危机。
打破“魔咒”
其实,“七年之痒”也是一个巨大的契机。
假若两人都看到了对方的真实存在,并愿意接受彼此的真实存在,那么,一个新的、真实的关系就会得以建立
这个关系看起来不如前6年的关系那么动人,但它更稳固、更牢靠、更有弹性也更轻松自如。
假若这个关系发展下去,它会越来越深入,越来越迷人。
相恋容易相处难
相恋时,我们是将自己的幻想投射到对方身上,然后与自己的幻想打交道,这自然比较容易。
相处时,我们就要看到彼此的真实存在,从而能适当地放下自己,与那个和自己一样拥有独立意志的人打交道,这的确更难。
感情也好,婚姻也罢,是需要用心经营
( 1 ) 不要总是把责任推到对方身上去,觉得都是他(她)的过错。
( 2 ) 不要盯着对方的缺点不放,过分放大。多留意对方的优点和付出。
( 3 ) 给双方足够的空间。
( 4 ) 不要因为照顾孩子而忽视了对方的情感需要
(5)良好的沟通也是促进夫妻感情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