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运用校园贷
近几年,校园贷发展迅速,但其风险也随之不断显现,甚至有学生因无钱还贷而自杀。如果在百度上输入“校园贷”,可以搜索到438万多条相关结果,而大多都是负面的内容。应该承认,校园贷的相应机构在对培养学生金融消费意识方面发挥了启蒙与普及的作用,但由于整个行业无门槛、无标准、又缺乏监管,导致行业鱼龙混杂,再加上校园金融安全教育没有跟上,非理性消费导致骗贷、欠贷、恶意催收、校园金融诈骗等一系列乱象频出,致使一些刚刚踏入校园既没有借贷风险意识、也不具备偿还能力的大学生盲目从平台上借钱,最终导致悲剧发生。央视这次披露的案例无疑又向人们敲响警钟,再一次呼吁银行、网络平台、监管机构、高校等相关部门联起手来,规范清理校园贷平台,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的校园贷行为,并建立完善大学生的征信制度,从而维护正常的校园秩序,保证学生的利益不受侵害。
一方面,要加强对校园贷平台的清理,杜绝无序扩张行为。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在校大学生的金融消费需求可以说是一块香浓诱人的“蛋糕”,而且这些大学生在走向社会后,有可能成为金融机构的潜在优质客户。所以,有关部门要对现有的校园贷平台进行全面清理,对那些不合规、不达标的校园贷平台要毫不客气地予以关停取缔;对没有诚信、没有信誉的公司纳入诚信黑名单,在高校进行公示,让大学生知晓,避免上当受骗;对违法的校园贷行为,特别是那些借校园贷之名涉嫌实施金融诈骗的犯罪行为,要从严打击,移送司法机关予以法律制裁。同时,鼓励国有银行等金融机构关注大学生的合理消费及信贷需求,为大学生提供小额、利率合理的消费金融产品。
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培育学生的理性消费观念。有调查显示,目前的在校大学生尤其是刚刚跨入大学校门的新生,认不清风险与收益的关系,看到相关的校园贷宣传时,认为找到了一种“贷款易、风险小、利率低”的理财产品,因而轻易相信,当发现自己的欠款已经是“天文数字”、根本无力偿还时,便开始“失踪”“躲藏”,有的甚至走上了不归路。所以,高校应该针对学生的这一实际,从学生入校起就对学生进行财商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贷款的金融风险,增强应有的金融知识,做到量力贷款、理性消费。同时,要加强校园的信用体系建设,对大学生的个人行为尤其是贷款消费行为进行规范、引导、监督、约束,逐渐在校园内营造一种良好的诚信环境和诚信氛围,避免个别借款的学生因无法偿还而破罐子破摔——大不了不还、不还又能拿老子怎样——极端现象的发生。
总之,校园贷不是洪水猛兽,不能一棒子打死,也不能一禁了之,因为有学生为学业或是为创业存在有正常的借贷需求。所以,不论是金融机构,还是监管部门,亦或是高等学校,都有责任加强“校园贷”不可控因素的防范,从而让校园贷在法律规范下合理运行,防止“校园贷”变为“校园害”,避免侵犯人身权益的情况发生,真正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