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高二有一次征文比赛,主题是暑假期间看书写读后感。而每个班都把征文布置成了一项作业,因为正好多一个机会练练作文。
当时的我有一个念头,就是想好好写一篇。于是到图书馆挑选书,看了几本看到冯骥才的文集,翻开了看,冯老先生的文章很有意思,平凡的小事能写得细腻,渐渐也想起了以前小学的课本上也读过他的一篇文章《珍珠鸟》。我把文集买了下来。回到家后,我细细地读。有一篇他写了从小陪着长大的一张书桌的往事,是一些回忆里的各种片段。读着读着我越来越有感触,然后我酝酿了一下,写了我与我的书桌的往事。那时候我单纯地顺着感觉走,把自己表达出来。然后花时间用心去修改,最后写成一篇我很满意的文章。
假期结束交作文时,那次的征文很多同学就当完成作业,写了标准样式的高考作文。而我那篇算是黑马,被很多老师相中,自然而然最后获奖结果也让我非常开心。
那次的作文经历给了我很难忘的回忆。每次语文考试,60分的作文我经常得46或48,离优秀还有一截距离。而那次征文我之所以能获奖,恰切是因为没有按套路走。作文训练时,老师通常都会给我们灌输很多设定和观念,什么正反论述、有详有略。只要是布置下来的作文,都很自然而然地套用起来。写完后给老师打个分就结束了,我们自己都几乎不会再翻出来看。真正有价值的,都不是那些标准作文,而是每个人心里独特的感受和自我的表达。这就是我最初接触到的关于创造的道理。
如果把人生也当成是一件作品,要自己去创造,那又是怎么的一种情况呢?——就是抛开常规的路线,不把人生当成一种标准去过,而当成属于自己的体验。
每次在群里看牧羊同学的故事,都觉得很精彩。为什么我们会被故事吸引住?因为那是在讲很多大部分人都没有的经历。我们会觉得,故事里的主人公,是真的在过生活。以前看《东京女子图鉴》,里面的女主角也是在努力过上好生活,然而我却感受到她心里面有一股力量在前面拖着她,每一步都不是真正发自内心地走。主角的朋友,那个开花店卖花的女孩,心里却是非常自由有生命力。
人生哪有什么标准的过法可言,所谓标准的人生,就像那些标准的高考作文一样,高考完后就不会再看了,甚至连作者本人都不会记得自己当初写了什么。
于是懂得,所谓的观念和故事,是束缚;所谓有价值的人生,是创造;所谓创造的第一步,是给自己换个视角。
林竞
2017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