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在微信上看到这样的文章
见过大世面的人,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不会想着拍照发朋友圈。
越缺什么,就越想炫耀什么,稍微做出点成绩就能在心里掀起轩然大波,那是因为自己见识到的 高人 还不够多。
见识决定格局,而格局决定人生的层次。
上述的话是我昨晚在朋友圈里发现的,类似于这样的话很多,仿佛只要是牛逼的人就不会遇事发朋友圈,只要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就能不以物喜不已己悲。
笔者,今年大三,创业一年半,通过一些比赛和平台也遇见过很多传说中的大佬。有一个老哥我记得特别清楚,圈内人都叫他“虎哥”。这个大佬有三家公司,一家已经上市,同时他还是58同城最初的5个创始人之一。单凭这一点,这应该算是大佬了吧。借着一次线下分享会的机会我添加了他的微信,当时我就在想这么厉害的人,每天的朋友圈都会发些什么东西呢?
然后我大概花费了半个小时的时间把他的朋友圈大概浏览了一遍,随即产生了一个疑问:他真的是那个有着三家公司的老总吗?就像在文章的开头罗列的那些句子一样,我们很多时候会认为像这种大佬级别的人物应该是已经看透一切了吧,最起码说遇到点啥事,不会像普通人那样屁颠屁颠地拍个照发到朋友圈秀存在感吧?可是事实恰好相反,他几乎每天都发朋友圈,发送的题材什么都有,日常生活,工作,旅游照片,转载文章,觉得好玩的新奇的东西也会发上去和朋友们进行分享和讨论...
这似乎违背了文章开头所罗列的那些所谓的金句,可能大家觉得这只是个例。这里我先说一下,并非笔者自命不凡,因为创业参加各种比赛和论坛的缘故,笔者大大小小的也加了很多人的微信(当然绝大部分人仅仅就是加个微信那么简单,其他的跟我一毛钱关系也没有)发现:几乎大部分我们口中的大佬或者说牛人,他们的朋友圈都是出奇的相似,朋友圈分享的内容除了工作的东西比咱们好点,其他的和普通人没啥区别,也会发段子,也会转载“深度好文”,也会吐槽...
所以,从我的观点上来看,一个20出头的年轻人就应该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遇见什么事都拿起手机拍个照怎么了,说明我们善于发现这个世界的美好;成长中有重大事件节点写点鸡汤怎么了,说明这在记录我们的成长;比赛获奖发个留念照怎么了,说明见证了每一次我们生命中光辉闪耀的日子...
按照二八原则的分类,我们大多数人这一生都无法企及那领先的1%,而那1%中能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胸怀的人更少,若果有,那就是圣人了。但是想想也觉得可怕。我一直觉得这句话是个伪命题,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而或喜或悲,这到底是装的还是对这个世界失去了兴趣。季羡林老先生90岁高龄的时候,因为家里开了一株水仙花儿高兴万分,并写下文章留念,我很难想象达到那种境界的人会是什么样的一个心态。
所以又回到文章开头,为什么总会有那么多人会被这些想法蒙蔽,而且有这种想法的人还不在少数。因为大部分人都掉进坑里了,一个貌似有道理的文章的坑里。
身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应该远离那些貌似有道理,然而对于改善我们生活毫无用处,甚至会给我们带来负能量的文章。
大家可能无数次从不同的文章里看见过这个独立思考这个词,每篇文章都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但是几乎没有任何一篇文章具体的罗列过该怎么独立思考。到网上搜索独立思考会出现10w➕的搜索页面,有。的时候会出现长长的书单
其实我觉得没有必要可以去追寻什么一针见血的方法,从身边的小事情开始思考就可以。比如说你就可以先从你的朋友圈开始,去慢慢是甄选哪些文章是看似有道理其实没有营养,那些文章是平凡无奇但是会帮助我们改善生活的。刚开始我们会觉得很难,但是只要你认真的读下去,坚持的时间长了,相信我你会有很大的收获。
不信你就可以看看你平常微信里收藏的那些文章转载,你仔细地打开看一下,一定有许多是你看见标题或者简单看了几句之后,觉得貌似有道理就随手点击收藏,但是到现在都不曾完整看过的文章。如果你通读一遍,你发现也不过如此,几次下来你的收藏会干净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