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偌大的树林里,总想找到那样的一棵树:蓬蓬勃勃的枝头上挂满青绿或者枣红色的果实,那种吃了红满嘴巴,甜到心里的小桑果。
可惜,一提到桑果,酸酸甜甜的感觉,只能留于唇边,跳出来的却是记忆里的那片桑树林……
家里养蚕应该是在我上小学的时候。那时,村里每家每户都养蚕。老家前面有一条长长的大圩埂,本来是一片坟茔之地,大人们竟然在那片土地上种了很多桑树。那片桑树长势特别好,大人说,因为那里是一片风水宝地。
小时候我们胆子挺大的,小伙伴们经常放学以后去那里釆桑叶,桑树结果子时,地上会落下一层层成熟的桑果,远远看去,就像铺了一层紫红色的地毯。桑果有被踩烂的,有的安静的躺在地上无人问津。不是我们不喜欢吃桑果,而是树上还有很多新鲜的桑葚,随手一抓就是一大把,抓了一把就往嘴里送,根本不用担心吃坏了肚子。
摘果子时,有不会爬树,有矮个子的,就站在桑树下等果子吃,爬上树的摘下一把往下扔,或者使劲摇晃沉甸甸的枝头,一阵桑葚雨,树下的只需张大嘴巴就可以享受到最新鲜的桑果。一顿饱餐之后,每个人的嘴上不是红艳艳的,就是个大花脸。
那种纯粹的,甘甜的果汁味道,是现在甜果无法比及的。据说,现在的桑葚果价格不菲,可能是物以稀为贵,但无论多贵,应该找不回当年那种甘甜的感觉。
春天开始养蚕。蚕的生长过程分为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除了采桑叶吃桑果给我们带来乐趣,给蚕上食也是一个辛苦的细致活儿。蚕叶首先要过滤干净,还要消毒,每次做这些事都是母亲一人承担,她做惯了农活,膀臂有力气,小山一堆的桑叶在她双手不停地用力搅拌下,过滤得干干净净。完成这道程序后,母亲才放心地抓起一把把嫩绿的桑叶,放到蓝子里,让我们拿了去撒叶。
给蚕上桑叶也要注意,要撒的均匀。母亲对待蚕宝宝就像对小婴儿一般的细致和呵护。白天,我们偷懒出去玩,夜里,我们呼呼大睡,她就一个人来来回回穿梭取桑叶,爬高上低撒桑叶。遇到蚕宝宝要“上山”(一把把齐刷刷的稻草用铡刀铡成一段段,用草绳编成一条条草龙,就是蚕结茧的地方,简称“上山”)的时候,要把它们捉到灯下逐一地照看,发亮的就可以让蚕宝宝上山,而我本就是害怕蚕宝宝那弯曲游动的身躯,更害怕触摸它那冷冰冰软绵绵的身体。母亲也不为难我,只要我在一旁陪着她说说话,她便很开心地一条一条捉着蚕宝宝。
等到蚕宝宝全部上山一两天,它们便开始吐丝结茧。这时虽然不用再喂桑叶,但母亲每天依然要查看几次,遇到有生病的蚕宝宝还要把它们捉走,以免传染其它蚕宝宝。
蚕宝宝全部结茧后,摘下蚕茧就算大功告成了。摘蚕茧的时光是家里最美好的时光,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条条蚕龙中间,摘下一只只雪白的蚕果,父母们想象着蚕茧的丰收带来的喜悦,而孩子们,却想象着卖掉蚕茧后可以享受一顿美餐或者添一件新衣服之类的幸福。
第二天一大早,父亲挑着满满的两袋蚕茧去镇上蚕茧收购站卖茧子。每次父亲回来,都是眉开眼笑,说我们家的蚕茧质量最好,重量最多,而我们最关心的,是父亲口袋里带买回的我们最爱吃的糖果。
我们都知道,蚕茧的丰收,母亲付出的心血最多,母亲的爱与幸福,都融化在孩子们爱吃的甜蜜的糖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