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新课
师:2022年,新冠疫情反反复复,我们已经很久没有去远方旅游了。没关系,抵达远方的,除了脚步外,还有我们的阅读,我们的心灵。这节课,我们就启动我们的阅读旅游,目的地,晋陕边境黄河壶口瀑布。(出示PPT,课题)壶口瀑布是我国第二大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同学们,你知道第四套人民币多少面值的纸币背面印着壶口瀑布的风采?(同学们猜)
师:对,50元。(出示图案)能印在流通货币上的风景一定具有独特之处,我们一起跟随梁衡先生走进《壶口瀑布》。
师:同学们都做了课前朗读,说说这篇游记写了作者几次游壶口瀑布。
生(杂):两次。
生:两次,第一次是雨季,第二次是枯水季节。
二.“专选”了枯水季节
师:文章写得很清楚,梁衡先生两次去壶口瀑布。文章重点写了第二次枯水季节游壶口瀑布,也正是这次,让我们借助作家的文笔清晰地看到了壶口瀑布的风采。请同学朗读3-6段,加深枯水季节壶口瀑布的印象。读得慢一点。
生读。
师:用一个词形容你读到的壶口瀑布,两个字,或者四个字都可以。
生:气势磅礴,雄浑壮美,震撼人心,壮观,美丽,奇观,姿态万千,力量……
师:这些感受还需要我们潜入文字去体悟,而在现场观看的梁衡先生心底的震撼远甚于我们。这都源于第三段的第一句话。齐读。
生读:第二次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
师:注意到哪个词?
生:专选。
师:“专”字怎么理解?
生:专门,特意。
师:专门选的,特意选的,很用心地选的。旅游最怕乘兴而去,扫兴而归。这个“专选”可见用心。那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次“专选”的妙处?或者说对这次旅游和这篇文章写作的意义?再读默读3-6段。思考。
具体展开
①有独特的观察角度——立足点“河心”,定点观察,可以多种角度观看。(整理视角变换,或仰视,或俯视,或平视,联系文章语句,读出来)
②便于展现壶口瀑布的壮观——细读三四两段,体会作者笔下的壶口瀑布的雄奇跌宕和多姿多彩,品味语言艺术。(重点,描写语言有“专选”)
师:阅读游记,要欣赏文中所写景物的审美特征,品味独具特色的语言。这是关键之处。去过壶口瀑布的人何止万千,写过壶口瀑布的也有许多,梁衡先生的游记却能如此再现黄河水的磅礴气势,就要归功于先生的语言艺术。究竟怎样的语言才能匹配这样的壶口瀑布?我们再读读第3段中的描写语句。
生读:我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
师读:“我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谁来读读“丁”字上的这一横?
生读: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师:这是五百米宽的一横,这是千军万马般撞向石壁的一横,怎么读?
生:要读出气势。要读出水的力量。
生读: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师:特别要读好哪些词句?
生:动词很重要。“涌”“挤”“撞”“碎”等等等。
师:这些动词平时更多得用在谁的身上?
生:人。拟人手法。写活了。
师:很多著名作家都说过:要反映人、事、物的某一变化,其实只有一个动词才是最准确的。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就是动词。写活了,也要读活。圈出这些动词,想象这些动态特征,再读。
生读。(教师点拨”撞“”碎“的朗读)
师:涌来,奔涌而来,要有气势。互相挤着、撞着,这一句宗璞《紫藤萝瀑布》也有类似的一句“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读读,有什么不同?
生读这两句,对比。
生:一个顽皮活泼,一个更有气势更有力量……
师:优秀作家都擅长用人的动作来描写眼前景物,河水在作家笔下有了情态,活了起来。即便是同一个动词,在不同的场景中,也有区别。再读这一横。
还要注意哪些词?
生:我觉得是叠词。“排排”“宽宽”“推推搡搡”“堆堆”,有节奏。
师:在语速语调上可以做出怎样的调整?
生:“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涌来”,有力度,在酝酿,可以适度慢一点。但是到了“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要加快。
师:为什么,你从什么语言特点中感受到?
生:四个字的句子特别多,节奏加快。
师:作家梁衡非常善于从古典文学作品中汲取语言精华,随处可见的四字短语就是明证,语言典雅有韵味。读。
师:那这“丁”字的一竖,又该怎么读?
生读: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
师:这个句子要读出“突然”味。
生读。
师:这一竖,你注意到哪些字?
生:我注意到“跌”字。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
师:你能从上面写这一横里的动词找一个换它吗?
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挤了进去。
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撞了进去。
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推了进去。
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涌了进去。
师:比较一下,感觉怎么样?
生:可是可以的,但效果不好。
生:还是“跌”更好,因为急坠下来。
生:没有这种速度感。
生:感觉方向也不对。
师:真是专选的一个动词。三个“更”怎么读?
生读,短句,节奏加快,气势……
师:这个时候的“更挤”的“挤”,变成了形容词,声音,横向,纵向,用词实在准确,“专选”的一样。读。
师:连起来,读读这个“丁”字形。注意节奏,注意准确的动词,注意读好这些四字短句等,读好文章中的修辞,读活这黄河的水。
生读:我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读出味道来)
师:第四段,依然有大量细腻生动精彩的描写,交给你们自己读读,联系刚才我们学习的语言艺术,好好读。想象其间的变化,读好这个过程,让没有去过壶口瀑布的人都能感受到它的风采,用你的声音去印证。
……
三.专选——引发理性思考
师:专选枯水季节,使得作者有了独特的观察点,自如地转换视角;专选枯水季节,便于作者看清壶口瀑布的雄奇跌宕和多姿多彩。“专选”还有什么妙妙处?想想。讨论。
生:我觉得还能让作者看到与众不同的壶口瀑布。
师:是“与众不同”,还是与什么不同?
生:与雨水季的瀑布不同。
师:最主要雨水季的壶口瀑布,只能看见水,而不能看见——
生:石头。
师:那这石头的出现,又有什么作用呢?读读第五段。
生:作者看到了石头,联想到水的冲击,水的力量,才引发了后面的抒情与议论。(读)
师:石头的出现,避免了景物的单调,写出了壶口瀑布的多姿多彩,也自然地引出了作者的内心感受。读最后一段。
生读: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所看见。
师:水的力量,人的个性,黄河伟大的性格,“历经磨难,方显个性”的哲理。那么,这种感受和前面3—5段的描写是否有关联呢?我们再回到前面读读写景的语段,体会一下“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你能读读“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的语句吗?
学生思考。
生读: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生:感觉就是在写困境中的寻找生路。
师:困难面前的求生突围。还有吗?
生读: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体会惊险处的突围)
师:绝境处的突破,遇强则抗,宁死不服。
生:景物特征和作者感受吻合。
师:原来,所有的景物描写为的就是这一段的情理。梁衡先生的文章,情理的抒发议论都是有依托的。阅读游记,更重要的是读出作者的感受。经历不同,阅历不同,文化积淀不同,对眼前景物的感受也不同。他说;“这篇文章是我心中黄河的缩影,也是我对黄河精神的理解。”
四.第一次雨水季的壶口瀑布的描写能否去掉?——谋篇布局有专选。
五.游记需要专选什么内容?
壶口瀑布是黄河奇观,梁衡先生的《壶口瀑布》也是一篇典型的优秀游记。那么,同学们,读完这篇文章,想想:我们写一篇游记又要“专选”哪些内容?
小结:所至,所见,所感——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