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伸手党?
我给它下了个定义:对别人的付出觉得理所应当可以坐享其成的那一类人。
这几天生活中出现了好几个伸手党,作为一个喜欢寻根溯源的人,我很认真地思考了关于伸手党的几个问题,并且记录下和你分享。
ps:以下分析仅代表个人,作为一个心理学入门的小菜鸟,如果您看完觉得逻辑上或理论上有所欠缺、有漏洞,可以在后台和我留言探讨哦,竭诚欢迎思维碰撞的火花!如果觉得我分析得在理,就夸我一句吧,哈哈~
01 本篇适用关系和场景
适用关系:职场关系和联结不太紧密的关系(如普通朋友、点头之交、点赞之交、网友等)。这些关系,更多和“利益”相关。
本篇中伸手党出现的场景限定需符合以下几个条件:
1. 事情解决难度不是很高,专业性不强
2. 自己花费一定的时间可以找到答案
3. 被问人已经给到一定的启发,还是不愿自己去找答案
4. 觉得被问者给你提供答案(或是解决方案)是理所应当的
具体场景举例:
1. 职场中
a. A给同事们就最新推出的旅游目的地做了培训,培训后问大家还有没有问题,A问:你说的这个目的地在哪个洲?
b. 上司:你帮我马上去查一下今天最早去北京的航班有哪些,订张票。
下属反问:我该上哪些网站查?
2. 素未谋面的网友,因为某件事情有联结
A觉得B的读书笔记做的好,想请求其分享,B因为是自己花费功夫做成的,不想把它分享给陌生人。A觉得自己是虚心请教,B这样拒绝她是傲气。
02 是什么造就了“伸手党”
”伸手党“最可怕的一点在于----与生俱来的“理所应当”气质。
他们常见的心理是这样的:
我主动向你请教这个问题,你回答一下不就好了吗,为什么要这么傲,直接给我解决方案不好吗?
你有没有发现,他们下意识地把自己放在“弱势”的那一方的位置:
你知道的比我多,你是我上司,你告诉我,理所应当,我虚心和你请教,这个行为是值得表扬的。
被伸手党,由于其年龄、智识、职位、某个技能上更上一层楼,是属于关系中较强的那一方。处于相对弱势的伸手党,因着“弱势”的地位,有着“弱者”情结,觉得强者照顾一下弱者是应该的,所以内心会觉得理所应当。
那么伸手党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以下是我思考的结果,针对两种情况去寻找不同的原因:
03 为什么我会在意“伸手党”?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昨天和几个朋友讨论“伸手党”的问题,同样是面对这群人,有的朋友丝毫不在意,而我和另外一个朋友却觉得这件事情很严重。
为什么“我”会这么在意?这是一个朋友反问我的,也是一个反观自己的机会。
于是我用有限的知识思考了半天。我发现,那是因为我对伸手党有“期待”。在我的认知范围内,“不做伸手党”是我处世的一个准则,我自己尽量避免去问他人一些愚蠢的问题,以免浪费彼此的时间,所以我的行为模式设定为:别人也得和我一样,用这条准则。我期待他们的思维模式和我一样,将自己的标准强加在了他们身上。
这在心理学上叫做“投射”。投射作用,是指个体依据其需要、情绪的主观指向,将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投射作用的实质,是个体将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心理行为特征推测成在他人身上也同样存在。弗洛伊德于1894年提此概念,用以分析及了解“说者的内心世界”。精神分析学者认为投射是个体自我对抗超我时,为减除内心罪恶感所使用的一种防卫方式。
简而言之,就是“我这么想,你也要这么想”、“我这么做,你也要这么做”。
伸手党和被伸手党之间的情境,就属于互相投射的典型例子。认知范围和层次不同,自然不能有同样的思考和行为准则。彼此都站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和对方对话,怎么可能沟通顺畅呢?
04 思维升级第一步:不做伸手党
上面提到,形成伸手党有两个因素,一个是“智力”层面,一个是“意识”层面。
对于很大程度由智力原因造就的伸手党,需要更多的耐心去引导,不在本节讨论之列。我现在讨论的主要是针对由于思维的惰性而形成的伸手党,碰到这种人,我们该怎么办?无视是一种解决方法,但如果是在职场上,是在合作关系中,是在同一个关系网络中呢?我们必须想到一种方法论去解决这个问题,让关系可以顺畅地走下去。这个方法论的主动实施者(或者说引导者)必须由关系中的强势一方----被伸手党来担任。
以下是我自己总结的普适方法论三步曲,不同情境可以改变战术。
如果想要在职场中更进一步,一定要升级思维模式:不做伸手党是第一步!
以上是这两天从生活实践中提炼出的思考分析,希望以上的分析可以让我更了解自己,明白自己身上的短处,并通过方法论的提炼,真真实实地应用在生活中。
说了那么多,总结为一句大白话就是:
你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想,不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