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中学的时候,想学篮球,结果可笑的是,我竟然不是跟小伙伴去操场打球,而是去图书馆借了本篮球规则的书,打算学习了篮球的规则后再去打球。我还曾读过校规,惊讶地发现,校规中并没有“明确“说明不做作业的处罚,于是我认为不做作业也是可以的,结果。。。
我的这些行为看起来,总让人感觉,有点太“认真“了,但也说不出问题。
然而,类似的事情还在重复。
在工作中,当我遇到问题时,我仍然寄希望于规则,例如希望公司有正式的流程,有明确的说明文档,有领导支持。
这些现象,其实都投射出我对规则的理解。我是个非常愿意遵守甚至急需规则的人,记得在学生时代,虽然我在老师的眼中比较个性,但我仍希望自己的行为能够符合现规则,希望校规能给我支持,追求自由的我,常常因为违反规则而自责!
但是最近看到很多涉及规则的话题,而我对规则的理解似乎总有些偏差,所以在这里做个思考。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所有的规则,都是工具,是为了降低社会运行成本,提高运行
我们将所有为达成目标使用的要素统称为工具。为了维持社会运行,人类形成大量工具,例如交通工具,文字,礼仪等,而规则是工具的一部分,道德法律又是规则的一部分。
规则具有工具的特性:有功能性内涵,会因地制宜,也会与时俱进。
规则的随处不在:大街上不能只穿内裤、楼上晒衣服不能一直滴水、地铁上不应抠脚。规则有明文的,也有潜在的,明文与否,并不代表规则本身是否合理,因为任何事物都有成本,如果将“大街上不能只穿内裤”这种规则也写入法律,那么社会运行成本将大到无法承受,所以明文的规则只有极少一部分,绝大部分的规则都是“潜规则”。
我的问题就在于,总觉得明文的规则才是正规的,非明文的规则都是不正规的。
明文的规则通常都有缺陷。因为制定和修改明文规则耗费巨大成本,所以明文通常很长时间不修改,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落伍的。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事,“潜规则”的变更成本低,因此更能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事实上,明文规则的运行通常需要靠“潜规则”来维持,例如:法律条文是明文规则,难以修改;而法律解释是潜规则,可以根据情况的不同而修改。
既然绝大部分规则都是“潜规则”,那么我们应多进行连接、掌握更多的潜在的工具,做事多从“潜规则”入手。
同时,既然规则只是工具,我们也不应被规则束缚,工具不好使就换一个,何必拘泥!
理解规则2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每次看古言的时候,我都在想,如果在古代,我会是什么样的身份? 官家小姐?商户千金?市井里卖绢花的姑娘?想得挺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