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 来过就未曾离开。今天看到这个类似于广告的宣传语,第一感觉就会做连接,我是不是去过,也有未曾离开的情节吗?不由的与自己形成对照,今天细数乌镇每次宣传主题的迭代。
拍摄于2016年
在2000年,“千年积淀的文化,原汁原味的古镇”用陈向宏老师的话说,现在看土的不能再土,但当时想着什么都涵盖了,那时他的想法就是做中国最大旅游小镇,很显然符合了当时他的定位。不怕大,不怕全,不怕邪乎。
越是多越是不精准,越是不清晰,特色不突出,很容易被模仿,精准定位是放弃一部分客户你才是准客户心中的专家,为了拉开差异化,又开始提炼了。
大约2001年,“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这次的稀缺性在文字上体现了,打出了一定的差异化,从人的角度,游客的角度很难形成的共震,有些过于营销的成分。不落地,无体验感。
2003年,“一样的古镇,不一样的乌镇”跟上一条有相同的层面,让我想起了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百事可乐当年是“一样的配方,一样的口感,”可口可乐是“不一样就是不一样”,这明显是跟竞争对手的较量,没有把客户,游客放在第一视角去想。没找准用户角度,认知遮蔽。
走到今天的“乌镇-- 来过未曾离开”,化有形无形之中,维系的不在是一个古镇,也不在是古镇的某一样东西,是一种心声的连接,看着是无力的,可你会过目不忘的,一路走由“伪爱”到“真爱”,单从主题的演化看出这是由内而外生长出来的内容,不偏离文化,这是第一性原理,好的产品是第一性原理。
万物一体,万物一理。人心与自然本是同一天体。叩问内心,引用欧爷的话“好产品,最终占据的是人心”。
画中的乌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