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小雨下楼玩,碰见大宝二宝两兄弟也在楼下。
大宝二宝是邻居的双胞胎儿子,两岁多了,两个小家伙穿一样的衣服,排排坐在小区的两个仰卧起坐的器械上吃东西,看起来惹人怜爱,不知道羡慕红了多少双眼睛。平日里兄弟俩关系很好,一起玩,一起闹,好不开心。今天也不知道为什么,大宝和二宝打了起来。大宝出生的比弟弟早,长得也比弟弟壮实,家人自然对大宝更放心,让他自己做在一个器械上。二宝比大宝瘦弱,他得到的关爱自然更多一些,他坐在奶奶的怀里。坐在奶奶怀里的二宝推了大宝一把,大宝往后一倒,眼看就要从半米高的器械上摔下来了。
坐在三米外的大宝妈妈嗷呜一声,窜过去伸手去接大宝,距离太远没赶上。抱着二宝坐在旁边的的奶奶眼疾手快,一把抓住大宝的腿,大宝就倒挂在那里。吓得发不出声音来。
这时,奶奶跟妈妈,一齐看向五米开外,在走步机上的爸爸。
奶奶:孩子差点摔了,你没看到啊?你还在那里荡荡,荡什么荡!
妈妈:你怎么做爸爸的,离那么远。还在要摔跤你还不过来接住,干什么吃的!一点责任心都没有,你这个爸爸,做得太失败了。
奶奶与妈妈的愤怒一起指向了爸爸,言语,眼神,肢体语言,三把尖刀将五米开外的爸爸杀得措不及防。
回过神来的大宝,适时的大哭起来,妈妈和奶奶顾不得一旁呆立的爸爸,将大宝抱在怀里哄了起来:“大宝乖,不哭啊,都怪你那没用的爸爸,也不接住我们,咱们不理他哈,不哭,不哭。”
被老婆和母亲同时骂的爸爸,被这阵仗吓到了,呆站在走步机上。若他是大宝,一准也扑到妈妈的怀里委屈的大哭一场。可惜,他是大宝的爸爸,是这场事故的替罪羊。
什么是替罪羊?
"替罪羊"一词是舶来品。古代犹太教祭礼是替人承担罪过的羊。比喻代人受过,替人服罪的人。羊是古代祭祀中必不可少的最主要的祭品。羊除了用作献祭上帝的牺牲,还承担了一项任务,就是给人类"替罪"。
大宝二宝的爸爸,离孩子们最远,却成了事故发生的“罪魁祸首”。本来悠哉游哉的荡着走步机,儿子们有妈妈奶奶照顾着,五米开外的距离,根本无法反应过来。但却是因为他“没有接住孩子”“没有责任心”“只知道玩”造成的孩子摔跤。
这里听起来有个悖论,“罪”是离得最远的爸爸的。爸爸不是有罪,是替罪。
为什么成为了替罪羊?
情绪需要一个地方安放
替罪羊存在历来久远,大到宗教离不开它,政治离不开它,黑白两道离不开它,小到一个群体有它,一个家庭也有它的影子。一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把正在做饭的妻子骂了一通,妻子生气,将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踢猫效应”。有趣的是,老板的情绪传递到父亲那里,父亲再传给妻子,妻子传给儿子,故事里的猫,成了最后安放情绪的容器。
责怪别人远比责怪自己来的容易
大宝二宝的奶奶,妈妈,在孩子周边看护,孩子的突发情况,带给他们极大的焦虑和愤怒,而自我责怪,尤其是对自己的愤怒,是一件非常难以忍受的事情。这就像一个突然接到手里的烫手的山芋,第一个直接的反应就是仍给身边的人。于是她们第一时间将事故过程中的焦虑愤怒,打包仍给了孩子爸爸。比起自我责怪来,责怪别人舒服得多,也容易得多。
如何把替罪羊“宰了”?
替罪羊的罪魁祸首是“罪”。如果罪没有了,是不是羊也就不用了。我们从下面三个方面来看看,怎么“宰了”罪,而不是杀羊。
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孔子评价自己的学生颜回,不迁怒,不二过。不迁怒就是自己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有什么烦恼和愤怒不发泄到别人身上去,就是你自己心情不好,不拿跟这件事无关的人当出气筒。我们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就能够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让它到处撒野了。
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大宝摔倒,奶奶妈妈对直接责任人二宝进行教育,告诉他以后应该如何做,让二宝为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奶奶妈妈也意识到以后可以将两个孩子放在矮一点的地方坐,而不是坐那么高,这样就能降低危险系数。爸爸也经由这件事情反省,觉得自己下次可以离孩子们近一些,发生情况了也可以及时补救。当每个人都为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这个能量就流畅了,就不需要别人做自己情绪的出口了。
更多的自我觉察与反省
觉察到自己的情绪,以及情绪后面的行为,更多的自己思考和反省。这个过程中,我在什么位置,是什么让我产生情绪的,有了情绪后,我又是怎么做的。当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时候,就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多一份理解,也就能够知道下一步我如何去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