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Leared Optimism》(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MartinE.P. Seligman
一、为什么是乐观?
(一)悲观的结果:
1、情绪低落,经常悲伤,容易想哭,不愿起床。
2、行为上,被动、犹豫不决,有报复倾向,为了终止痛苦或者是找回爱、或是为了赢而报复。
3、身体上,睡眠不好,晚上难入睡,一般会在凌晨四点左右就醒了、无法继续入睡。
4、思维上:三观消极,看到的世界都是灰色的,觉得世界、他人不值得信任;对未来的描述是灰色的,觉得没有希望。对事情的评价是悲观的,把小成就解释为失败,把小困难看成了不可逾越的高山。
(二)乐观的结果:
1、心理状态:充满自信,有行动力,对人信任,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意愿。
2、大脑:积极、主动,活跃。
3、免疫系统:分泌更多荷尔蒙,免疫力提高,不易患病,身体有活力
(三)悲观从何而来?
➡️一个人的解释风格一般定型于8岁。
8岁时如果形成了悲观的解释风格,长大后会一直受此影响。小时候,父母的解释风格、父母对孩子的批评内容和批评方式、孩子身边发生的生离死别,发生在孩子自己身上的重大挫折事件……都会影响孩子的解释风格。
➡️社会环境对男孩、女孩的批评风格,也影响着男孩、女孩的解释风格。
➡️男性、女性的生理特质,是的男性、女性在面对失败情境时的反应模式不一样。男性偏理性、女性偏感性。遇到挫折、批评时,男性会用行动来转移注意力或是消除悲观情绪、想法,女性则会花更长更多的时间分析失败,会陷入情绪、想法的钻研里,不能及时走出失败的情景。
❕悲观=反刍+悲观解释=双极抑郁症bipolar
反刍,是反复咀嚼不如意的事。是钻牛角尖,把事情翻来覆去地想,去分析它为什么时这样。
长期的抑郁导致悲观。
抑郁的轻重有两个层级:一般性抑郁、抑郁症。
抑郁症包含:单极抑郁症、双极抑郁症。
双极抑郁症=躁郁症=躁狂症+抑郁症。
(四)乐观从何而来?
➡️当一个人有自主权、控制权,他可以做些努力,并通过努力来改变无助状况时,他会逐渐学会去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去变得更好。他也因此慢慢树立起信心和希望,对失败情境乐观面对。
➡️父母乐观的解释风格、父母对孩子的乐观评价。
➡️孩子小时候没有遇到重大挫折事件、经历创伤后很顺畅地恢复。
➡️社会环境的乐观解释风格,对男孩、女孩都乐观评价。成长环境给予他的解释风格的体验和学习的样本。
二、认识自己
(一)解释风格,即对事情的看法、评价。
悲观的解释风格是把失败的原因解释为是内在的(自己的原因)、永久的(不可改变的)、普遍的(自己在所有类似事情上都是失败的)。
悲观思维是去找最糟、最有杀伤力的理由,而这个理由最让「我」绝望。
乐观的解释风格是,把失败的原因解释为外在的(他人、他物的影响造成的)、暂时的(通过努力以后会成功的)、特定的(只是这一次特定情况下的失败)。
(二)每日乐观曲线也受BRAC的影响。
我们的情绪在每天的不同时段有所不同,通常我们是刚起床是比较抑郁,越到晚上,抑郁程度越减轻。但是在我们的BRAC(Basic rest and activity cycle,基本休息与活动周期)达到高潮时,我们比较乐观,在低潮时,我们会倾向悲观和抑郁。
(三)乐观可以习得。
➡️转移注意力,和悲观想法保持距离。
当悲观评价出现时,对自己说“STOP!”,或者是写下悲观想法,然后告诉自己“我以后再想这件事”,也就是和消极想法保持距离,从对自己的悲观评价中抽离出来。
➡️进一步习得乐观的方式是,运用乐活ABCDE的步骤反驳悲观想法,建立乐观的评价。
A是adversity,记录的是碰到的不好的事件。
B是belief,记录的是「我」的想法,对不好的事的解释。
C是consequence,记下「我」的感觉、行为。
D是disputation,攻击「我」的悲观想法、质疑控制自己的及引起抑郁的假设、举反例
E是energization,记录「我」成功应对悲观想法后所获得的激发(体会、感悟)。
➡️正确认识自己:消极想法是在情绪低落时自动冒出。所以,不需要因为悲观想法的出现而责备自己。
(四)弹性乐观。
要不要使用乐观技术的原则,是看在某一个特定情况下失败的代价是什么。如果失败的代价很高,那么就不应该乐观;如果代价很小,那不妨乐观一点。
悲观使我们沉着冷静地看待发生的事情,能有更切实际地作出准确的判断。在需要适度悲观时悲观,需要乐观时乐观,保持审时度势的乐观,更有助于我们创造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