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上那个身着亮片礼服、骄傲走向颁奖舞台的女星一回眸,啊,甩一下飞扬的波浪长卷,眼神满是自信的光芒,那不就是自己吗。
小女孩坐在电视机前,看着屏幕上颁奖典礼灯光璀璨、华美夺目的时刻,想象着那个领奖的女嘉宾,正是自己的场景。她一边陶醉在幻想里,一边坐在简单甚至有点简陋的房间地板上,她自己清贫朴素的家里,甚至连她睡觉的一张床都没有,她那个做工程师的父亲,几乎把所有的关注点和注意力都放在了她的弟弟上。她黯淡灰色的家庭生活,甚至在父亲家暴母亲的某些时候,还会涂上恐怖的色彩,但这并不妨碍她,不停地制造自己要成为一个歌星的梦想,并为之“甘之如饴”地奋斗。
小女孩对着电视发呆、做梦的时候,在拥挤杂乱的火车车厢产生“灵感”的时候,为了让“灵感”不被老师提问打断宁愿伸手“挨打”的时候,这是电影《神秘巨星》特别打动我的几个片段。
灵感多么珍贵、易逝、闪耀,跟梦想简直是一样的,为了让她在平凡枯燥的生活中多“高光”一会儿,忍受贫困、窘迫、肮脏甚至是委屈、疼痛、恐惧,又有什么关系呢。
电影公司之所以被称为“造梦工厂”,因为很多时候,电影都拍出了我们普通人心目中的幻梦——那些最盼望实现、最体面最风光的时刻。但是现实生活中,别说“高光”了,在如今充斥着油腻、焦虑的大环境里,尚且“说的过去”就已经不错,更别提还有一地鸡毛和满地找牙的狼狈不堪。
我们仿佛从小都特别喜欢提“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个概念,推崇的都是“高光时刻”有多令人羡慕,“幕后付出”就有多令人望而却步。
但其实,能够为了那个遥不可及的梦,一如既往、赴汤蹈火、坚持到底的,本身不就已经是最大的意义了吗。
知乎上关于“一件事坚持了数十年是怎样的体验”的高票回答,某一个父亲讲述自己孩子坚持绘画的经历格外令我震撼。
原本孩子刚开始上绘画班,在一班小朋友的绘画水平中可能排到最后,被老师也含蓄评价说资质一般可能并不适合画画。
父亲并没有因为老师的话就将孩子的绘画人生潦草收尾,只是回去跟儿子交流了下,说这样吧,每天在没有什么特殊情况的安排下,都来画一幅画讲一个故事。
随便画什么,但是要求是,每天都必须画一幅。
于是日积月累,孩子如今已经画到了第三年。
细心的父亲也把孩子每天的画作都拍成照片保存了下来。
翻看这一幅幅画作,真是太想感慨,时光的行进,一旦有了具象的载体来反映,产生的能量真的是惊人的!
从临摹,到各种富有想象力的表达,某一张获得上海市动漫比赛一等奖的画作,我看了也想忍不住叫好!
我甚至脑补了一下,孩子在领奖台被聚光灯照耀接受奖牌的时候,可曾会知道三年前,自己还曾被专业老师否定过?那一张一张最初由稚嫩的笔法、凌乱的线条构成的画稿,正以肉眼可见的进步变得越来越有表现力,越来越有灵气,带给孩子的,是不是也是越来越强大的相信和乐趣?
笨工夫的“坚持”和轻飘飘的“灵感”,年年月月日日的“灰头土脸”与一时一分一秒的“光彩照人”,如同电影里那个晃荡过夏天的火车,车厢的始终“闷热”和窗外偶尔拂来的“清新”,这些看似矛盾的对立面,正是每一个认真追梦的普通人恒久“平庸”又偶然“神化”的写照。
不要真的以为,最终成功的都是两分钟就能创作出歌曲的天才,是那些“所站处正好就是风口”的幸运儿。
那些为了“高光时刻”把说得出说不出口的苦楚全都一饮而尽还甘之如饴,平静接受自己的“无能”与“平庸”,感激珍视那些犹如神迹般出现的“闪光点”,这些“高手”,恐怕才是离成功更近的人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