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十几年的读书生涯中,学习语文而又喜欢着语文的时间,只有高中那三年。
可是,对我人生影响最大的全是语文老师。
数理化老师也好,史地生老师也好,我从这些老师身上获得的只是知识,而如今也几乎都忘了。
而我的三位语文老师,教给了我一辈子的都离不开的三样东西,弥补了我家庭教育的缺失。
也许对很多人来说,这很简单,单从家庭或是自己的成长环境中就可获得,可是对我来说却是来之不易。
1
我小学时读的是一个村委会承办的小学,学校里的学生都来自村委会管辖的6个村子。
每个年级一个班,一个班也就20多人。
我们从三年级开始学习写作文,可是从不看书的我们,几乎人手一本单元写作范文。
每次写作文时,大家都是一字不落地从范文本中抄,就连考试时也都是把提前背好的作文抄上去。
从来没有老师告诉我们可以学习范文的写法,但是不可以抄。
父母没有教我,老师也没有教我。
我就这样,从三年到四年级,抄了两年的作文,“受益”了两年——每次作文都得高分。还觉得这一切是理所当然的,没有错。
直到五年级,换了一个语文老师,李老师,我才知道抄作文是不对的。
第一次单元写作练习,我如同以前一样,选一篇范文,原原本本抄了上去。
那是我的作文第一次没有得分,只有四个字的评语——“不要抄袭”。
看到这四个字的时候真的脸都憋红了,从来没有老师说过我的不是。
而那一瞬间我也知道是自己错了,那时候也许不太懂诚实这两个字的含义,可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再没有抄过作文,当然,作文也再没得过高分。
本科时,每逢考试,学校的广场上,图书馆的门前都竖着一大堆牌子。上面全是诚实应考,不要作弊的宣传,列举很多以往作弊学生受到的处罚。
这还不够,还要我们签考试承诺书,保证考试不作弊,考试的教学楼门口还会挂着诚实应考的条幅。
每到这时候,我们都会觉得有些可笑,都大学了,搞得好像我们都不懂诚实一样。
可是即便如此,还是有人考试作弊被处分,最严重的是开除学籍。
我不知道在面临巨大的诱惑,或者是自认为走投无路、没有办法时,还能守住诚实这两个简单的字,有多难。
2
我在镇上的中学读初中。
我永远记得我对初中两年的语文老师,叶老师的印象。
初一开学一个星期,我们班还有定下班主任,听说会有两个大学刚毕业的女老师来担任我们班和隔壁班的班主任。
那天在升旗仪式过后,我看到两个年轻的姐姐站在台上,一个戴着眼镜。
当时我想,要是戴眼镜的那个可以当我的班主任就好了。因为我那时候特别崇拜戴眼镜的人,总觉得眼镜就是学习好的代表。(当然啦,等到自己也近视后,才知道戴眼镜也有可能是小说看太多,把眼睛看坏了的后果。)
结果,真如我所愿,她真成了我的班主任。
叶老师是从城里来的,从小在城市长大,父母都是教师。
她是我接触的第一个出身城市的老师,也是第一个毕业于211大学的老师。
叶老师试着改革语文的教法,让我们试着讲台讲一篇课文;她把性教育带入课堂,告诉我们女生一些基本的性知识(男生不参与);交给我们一些心理知识(如今十年过去了,老师创建了学校的第一个心理健康档案网站。);告诉我们要多读课外书,她还奖励了我两本书——《儒林外史》和《欧亨利小说选》,这两本书让我第一次拥有了课本之外的书。
老师还告诉我们很多很多我们闻所未闻的事,只可惜那时候我不懂,成长环境的闭塞让我根本没办法理解老师所说的,直到多年后才明白。
唯有普通话是当时就学到的。
我从小说方言长大,直到16岁才开始真正日常说普通话。
一年级时的语文老师没能教我们标准的拼音,此后再没有老师教过我普通话。而我除了在课堂上说极少的普通话外,从来没有用普通话和人交流过。
所以我的普通话很糟糕,但是我从来没有这个意识。
而叶老师不会说方言,所以课下和老师交流就很痛苦,因为我连普通话都说不流利,更别说准确度。
每次和老师说话,几乎都是老师在纠正我的发音,最多的就是平舌和翘舌,因为我分不清平翘舌音。
后来老师就让我从头开始学习拼音,不懂的就去找老师,还鼓励我平时多说普通话。可是我们同学间都是说方言的,所以我就只能读课文。
因为叶老师,我在初中时就最大程度上纠正了自己的普通话,后来在人人说普通话的高中,我很快就适应了。
我的一个室友在知道,我是从高中才开始真正日常说普通话的时候还很惊讶,说听我的普通话就像她们从小只说普通话的人一样。
后来保研面试的时候,一位面试老师在知道我来自哪里后,还夸我普通话说得不错,不像她带的一个和我来自同一个省份的学生那样,说普通话她听得很吃力。
看到一些成功人士说,自己直到大学才开始说普通话,要自己去苦练普通话才不至于让人笑话的故事。
我都会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一个老师,我不必等那么久。
那些从小普通话就说的好的人一定不能理解那种因为话说不好而被人嘲笑的感觉,那种一开口就有可能引起哄堂大笑的感觉。
我的普通话远远达不到标准的程度,但至少这一生我都不会因为她感到丝毫不自信,这就是叶老师教给我的最重要的东西。
3
从小到大我最喜欢的科目是数学,后来是英语,对于语文从来都是一种不咸不淡的感觉,最痛恨的是作文。
因为高中之前我从来不看课本之外的书,我最不会写的就是作文。
爱上看书,经历了被迫的过程。
高一时,语文老师要求我们每周上交一次读书笔记,就是记录平时看书时看到的好句子或是名人事迹,作为写作素材。
刚开始为了应付老师,会买《读者》和《青年文摘》来看,然后抄一些段落,或是人家提炼好的事迹。
慢慢地,看《读者》和《青年文摘》就成了我必做的事,不再是为了应付老师,就是自己喜欢看。
再后来开始看人物传记,看巴金、张爱玲的作品,看小说也都喜欢看根据历史人物写的,然后再去查相关的历史,也因此曾一度迷恋历史,特别喜欢看和历史朝代有关的书。
从喜欢上看书之后,就开始在读书笔记上自己总结名人事迹或是历史事件。
后来参加省里的阅读能力大赛还获了三等奖。
我远离高中几年,高中学的各科知识都还给老师了,唯独留下看书这个习惯。
虽然我写作能力很差,但至少我喜欢看书,而书也陪我度过了大学时最艰难的两年。
也许看书我记不住多少内容,但是在看书的那一刻是一种莫大的享受,这就够了。
很多人也许受父母的影响,家庭氛围的影响,从小就有看书的习惯,可我不一样,从家庭中我获取不了这个习惯。
我特别感激学校教育,也特别感谢我遇到的老师,他们一点点地帮助我弥补家庭教育中缺失的东西。
也许这些东西在别人看来无足轻重,可是于我而言,却是我人生不可或缺的。
十几年来,我遇到各式各样的老师。我见过体罚学生、出言伤害学生的老师;也遇到真正用心,把自己毕生所学倾囊相授,与学生相处亦师亦友的老师。
我当过老师的“宠儿”,也有过那种对老师偏心拔尖学生的愤懑不平。
而如今我只是怀念,也有愧对,初高中毕业那么多年,都不曾去看望过老师。是不敢,总觉得没有“身披荣光”不敢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