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前元帅
上图便是新中国十大开国元帅之一的徐向前元帅,人长得高高瘦瘦的,性格温文尔雅,甚至有些腼腆木讷,这也是老蒋把他定义没出息学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纵观徐帅的一生,战功赫赫,30岁便担任方面军总指挥,这在十大元帅和所有黄埔毕业生中也是唯一一个,不过在担任总指挥之前这个时间段,我们会发现他的仕途略显暗淡,甚至可以用晋升艰难来形容。
初到鄂豫皖
其实徐帅的资历不是特别老,他是1927年3月才加入中国共产党,那个时候革命形势正值危急之际。
黄埔军校时期的徐向前
大革命失败后,徐向前受中央委派前往广州。广州起义失败后,他随起义军余部转往海陆丰地区,先后任工农革命军第4师第10团党代表、师参谋长、师长等职,与彭湃等领导开展东江武装战争。也就是在这段时期,徐向前锻炼出非凡的勇气,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为他后期在鄂豫皖根据地创造的一系列军事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29年6月,徐向前受中共中央委派前往鄂东北地区,接替牺牲的吴光浩担任红三十一师副师长。这一次,徐向前只是作为一名普通军事干部到苏区工作,名义上说是副师长,其实干的是师长的活。
而这个红三十一师名义上称一个师,下辖四个大队,可实际上只有300多人的农民武装,兵力不足一个营,而且手上的武器也是五花八门,还有鸟铳。
虽然人数不多,武器也比较落后,但是徐向前发现部队的干部战士大部分是当地的淳朴农民,政治素养比较高,容易接受党的领导,所以在政治教育和部队训练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在很短的时间内,徐向前处处以身作则,平易近人,和群众战士打成一片,加上本身较高的军事才能,很快在部队中树立了极高的威望。
红三十一师渐渐地从一支纯粹的农民武装蜕变为一支战斗力强,军纪严明,信仰坚定的正规部队。这也是为什么在后来的肃反中红三十一师干部编制保存较为完好的原因。一支部队的良好素质是张国焘最为看重的,所以在肃反后,他就对原红三十一师的中下级干部大加提拔,比如王树声、李先念、徐海东、孙玉清这些人日后都成为了红四方面军主要的高级将领。
红一军成立,担任黄埔同学的副手
1930年初,为实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党和红军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决定组成由郭述申为书记的鄂豫皖边特委,并将分散作战的红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师这三个师合编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
军长的人选有两个条件(满足其一即可):一、曾经在鄂豫皖边区工作过;二、土生土长的大别山人。
这一次,周恩来选中了自己的亲信将领、黄埔一期毕业的许继慎来担任红一军军长。许继慎是安徽六安人,土生土长的大别山人,而且他成名比较早,北伐时期战功赫赫,连蒋介石都想招之麾下。
而红一军副军长的人选正是在鄂豫皖边区有过斗争经验的徐向前。这一次,徐向前担任老同学的副手其实也很正常。因为许继慎的资历和战功摆在那,而且作为土生土长的大别山人,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更为熟悉,这样对红军日常工作的开展更为有利。
日后也证明,许继慎不仅在军事指挥上很有一套,而且作为土生土长的红军领袖,在鄂豫皖苏区享有极高的威望。这也是张国焘来到根据地后倍感压力的原因,试想若是许继慎不被张国焘所害,徐向前也很难上位。
许继慎(1901~1931)
红四军成立,曾中生掌舵鄂豫皖,许继慎、徐向前均降职
1930年9月,曾中生以中共中央特派员身份被派到鄂豫皖苏区,担任党政军一把手,这也是鄂豫皖根据地的红军领导层再一次改组。
这一次党中央的眼光相当不错,徐向前在回忆录里是这样描述的:
“3个多月反“围剿”的经验证明:鄂豫边区由于对反‘围剿’的准备不足,也出现了仓促应战的局面。假如不是曾中生同志及时采取一系列应急措施和红十五军及时到达,支撑局面,情形还要严重得多……”
“经验还证明:红军的壮大和根据地的发展,离不开正确的政治领导。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也是特委根据中央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纠正立三‘左’倾错误的结果……尤其是曾中生同志来担任鄂豫皖特委书记、军委主席,相当得力。这位同志,有战略头脑,工作实际,善于总结经验,也能团结同志。在反‘围剿’的关键时刻到来,掌握全局,开展工作,起了很大作用。根据地远离党中央,独立性大,主要领导人的选择特别重要。后来拿掉曾中生换上张国焘,是失策的。”
曾中生文武双全,更兼战略眼光高远,非常适合担任苏区一把手,对此,许继慎、徐向前、蔡申熙等重要将领均服气。苏区军民也在他们的领导下接连取得胜利,鄂豫皖根据地迎来鼎盛。
曾中生(1900~1935)
不过,当红四军成立后,军长却由中央派来的旷继勋来担任,而原红一军军长许继慎降职担任红11师师长,徐向前也由副军长降职担任军参谋长。
对于换下许继慎。徐向前非常不以为然,他当时就觉得中央的委派制度有问题,致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党和红军的领导干部改组太频繁。本来红一军成立时,已将鄂豫边、豫东南、皖西的三支红军统一起来,许继慎......等同志虽然思想上有点毛病,但还是很能干的,部队连战皆捷,发展很快。红一军和十五军合编成红四军时,中央又派旷继勋来担任军长……其实,旷继勋并不比许继慎强。此后,许继慎与旷继勋关系紧张。
旷继勋(1897~1933)
张国焘空降鄂豫皖,徐向前取代旷继勋成为军事指挥一把手
张国焘(1897~1979)
1931年5月,张国焘以中央代表的身份来到了鄂豫皖苏区任中央分局书记兼军事委员会主席,成为鄂豫皖根据地党政军第一把手,曾中生降职担任军委副主席兼红四军政治委员。另外红四军的领导层也发生了变革,旷继勋继续担任红四军军长兼军委副主席,徐向前改任红13师师长,许继慎担任红12师师长。
其实,张国焘一开始最想拉拢的人是许继慎,因为他跟许继慎之前就认识,他知道许继慎非常有才干,而且在红军中有很高的威望,如果拉拢成功,许继慎很可能取代旷继勋成为军事第一把手。但是许继慎并不买账,还经常人前人后说张国焘是“老机会主义”。许继慎跟张国焘的矛盾最后开始公开化,这也成了肃反的导火索。
至于旷继勋,他在红四军军长的位置上差不多是一个空架子,很多作战任务基本上是曾中生、徐向前、许继慎这些人去完成的。他是中央派过来的干部,当时在苏区并没有取得太高的威望,军事能力上也不及上者。而且,他还是川军起义将领,张国焘对于这种出身的将领一般都不太信任,谈不上拉拢。因此,后期,便找了个理由,把他撤职了。
最后只剩下徐向前和蔡申熙了。张国焘认为徐向前为人谦和,军事见解切合实际,游击战经验丰富,指挥作战极负责任,具备做一个战役指挥员的条件,而且他对党和苏维埃极为尊重,没有一点军阀恶习。
而在张国焘眼里,蔡申熙简直是一个战略天才,做事冷静、精细,对工作十分积极,另外他提出的红军正规化也和自己的主张不谋而合。两者相比较,蔡申熙在军事指挥方面也许不如徐向前,但在军事见解上则往往有独到之处。把他们两个放在一起搭档,不仅能互补,简直是天作之合。
因此,张国焘把徐向前提到了军事指挥一把手的位置上。张国焘可以说是徐向前的伯乐。
而徐帅也是正式上位,从黄埔四杰中脱颖而出,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一下子把红四方面军的大旗扛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