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阅读1小时,总计2021小时,第1959日
阅读《黄河史话》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曾存在许多湖泊,星罗棋布,与今天的江南水乡略相仿佛。其中水域面积较大的湖泊,在今山东省境内有大野(有时写作 “巨野 ”)泽、雷夏泽和菏泽;在今河南省境内有荥泽、圃田泽和孟诸泽;在今河北省南部有大陆泽。规模较小的水泊,当然无计其数。由于黄河泛滥,把大量泥沙淤积到这些湖泊当中,使得大小湖泊渐次堙塞,最终大多被淤为平地了。
其实大陆泽的最后淤平是由漳河、滹沱河等河流造成的。漳河和滹沱河等河流早先都是黄河的支流,所以都与黄河密不可分。况且这些河流源出于太行山西侧的黄土高原,其含沙量之高以及与黄土高原农田垦殖的关系,与黄河干流也完全一致。
山东定陶是一座历史十分悠久的古城,春秋战国时称作“陶”,有“天下之中”的美誉,是当时最著名的经济都会之一。这座城池在今定陶县城西北 4 华里的地下深处,现在的城区则是在明洪武初年重新兴建的。前些年在定陶开挖河道,从地下 5 米深处发现了旧城东南角的城砖。在旧城址附近有个地名叫塔列坡,因为这儿过去是一座叫做宝乘塔院的佛寺而得名。这所寺院和寺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二年( 602 年)。后来黄河决口泛滥,塔被冲毁淤没。近年塔基已被挖出,在地下 8 米深处。
在黄河下游平原上,像这样被淤积埋没的古城,不胜枚举。当我们想象滔滔黄河水吞噬整座城市并把它沉埋到地下深处的恐怖情景时,就会容易理解古代黄河岸边的人们送女给“河伯”这个水神时的心理状态了。
从黄土高原流下的泥沙,有三分之一左右淤积在下游河道,或者是随着黄河的泛滥而沉淤在黄河下游平原。除此之外,还有三分之二的泥沙则随着河水被冲到河口,排入大海。每年排入大海的泥沙,大约有 10 亿吨。如此巨额的泥沙,并不能都被大海带走,而是在河口海岸附近堆积起来,使河口三角洲不断扩大,海岸不断向外延伸,增加着陆地的面积,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黄河富含泥沙的一大功绩。
黄河河口徙改于渤海与黄海之间,而以注入渤海的时间为久,占 70% 以上。纵观黄河河口三角洲的发育过程,可以概括出如下规律:在河口所在地区,三角洲发展,海岸向外延伸;黄河改道、河口移走之后,原来的三角洲就断绝了泥沙来源,从而在波浪的侵蚀作用下,海岸线后退,海岸由淤泥质转化为沙质,因有利于贝类大量繁殖而逐渐形成贝壳堤;同时在新的河口则又逐渐发育出新的扇形三角洲和淤涨型淤泥海岸。
以盐城为例,据记载,盐城就在范公堤内,唐宋以前一直濒临大海,到明宣宗宣德年间( 1426 ~ 1435 年),黄河入淮已有三百年时间,可是海岸仅越过范公堤向外涨出 30 多里,平均每 10 年延伸 1 里左右。然而经历嘉靖年间的变化之后,到了明末,统共二百多年时间,就又涨出 50 华里,平均每 4 年延伸 1 华里。再往后到清咸丰五年( 1855 年)铜瓦厢决口、黄河北徙之前,前后二百多年时间内,又向外涨出一百多华里,平均每 2 年就向外延伸 1 里,速度越来越快。
海岸伸展,可以扩大陆地的面积,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黄河口一直稳定在现在的位置上,而且也不能减少中游流失的泥沙的话,那么照此淤积速度,很可能用不了太久就会淤平渤海湾和莱州湾,这是必然的发展结果,决非危言耸听。渤海是我国的内海,与黄海不同,淤平海湾弊大于利,因此,还是应当积极控制中游的水土流失,减少泥沙来源。
黄河下游河道的频繁泛滥,给两岸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滚滚浊流,就像一个疯狂的妖魔,往往在顷刻之间就把无数生灵财富吞噬得无影无踪。面对如此凶险的河流,在社会生产力还很低下的远古时代,人们不能不对其产生一种神秘的敬畏,于是从很早就有了对于水神“河伯”的盲目崇拜。按照古代的传说,河伯也是一个凡人,名叫冯夷,一次在渡黄河时被淹死。可是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他死后却被天帝任命为“河伯”,成了掌管河川的天神。“河”字在古代本来是专指黄河的,所以“河伯”最初肯定也只是司掌黄河的水神。也许因为黄河名列天下河川之首,地位重要,后来河伯就成了统管百川的神官。
黄河河工堵口,历史相当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植树积薪以备决水的事情,但是关于堵塞技术的具体记载,上述两次事例应属最早。由这两项事例中可以看出,西汉的黄河堵口,已出现两种不同的堵合方式。一种是瓠子堵口所采用的沿口门竖桩填堵;另一种是东郡塞决所采用的先自两岸向中间进堵,最后沉船合龙。西汉在黄河堵口方面的这些成就,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堵口技术。后来黄河上常用的两种堵口方法,即所谓“平堵”和“立堵”,正是在西汉上述堵口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改善、提高,逐步发展形成的。
事实上,改道虽然最富有创见,但在当时是不可能被采纳的,也不大可能行得通;而独流与分流,这两者互有利弊,不能一概而论,加之当时西汉王朝已经风雨飘摇,即使分流是万全之策,付诸实施又谈何容易。所以最终朝廷只能是择取了他最不赞成的“下策”。
分流派的侧重点在于“治水”,只看到了黄河为害的表层原因,因此难以取得功效。独流派起初也着眼于“治水”,但强调依赖堤防的作用,明代后期的万恭、潘季驯等人开始侧重于“治沙”,强调合流增强水势,“以水攻沙”,减少淤积,从而通畅下泄流路、弭除水患。这样,独流与分流之争,已演变成了“治水”与“治沙”的分歧,这时的独流派已成为与大多数治河方略都不相同的“治沙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