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一个特别的日子,一是:我身边的年轻朋友都在庆祝“五四青年节”,二是北大写了一封道歉信,我看了一下内心挺难过的。
这一件事是因为北京大学举行建校120周年纪念大会,北大校长林建华发表了一篇题为《大学是通向未来的桥》的讲话,呼吁大家要立“鸿鹄志”,把“鹄(hu)”念成了“hao”。
每当发生这些热点新闻,我觉得我根本不需要打开APP来看相关的评论和信息,因为在短时间内让我知道了媒体的力量是有多么的强大吗?
各种各样的负面被自媒体人写了一堆,作为一个北大的校长为何可以把这个字读错吗?
北大校长林建华发的这一封致歉信,解释自己为什么会念错这个字。
很抱歉,在校庆大会的致辞中读错了“鸿鹄”的发音。说实话,我还真的不熟悉这个词的发音,这次应当是学会了,但成本的确是太高了一些。
关于“成本”太高了一些可以看出来这个校长的内心是有多么的复杂?那些措手不及的评论和问题清晰的暴露在自己的面前的瞬间是什么感受。
他说“我是会努力的,但我还是很难保证今后不会出现类似的错误,因为文字上的修炼并非一日之功。”
在致歉信的最后他还说到真正让我感到失望和内疚的,是我的这个错误所引起的关注,使人们忽视了我希望通过致词让大家理解的思想:“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
他说能够让我们走向未来的,是坚定的信心、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直面未来的行动。”虽然这一封信对某一些评论人有一定的镇定作,但我们还不能够掉以轻心。
记得我的直属领导和我说过他之前刚毕业时,曾经在某单位做编辑,公司不仅仅是以为资讯类产品为主,他还要负责公司的月刊,(内部发行的那种)。一个刚入职的小白,在担惊受怕的发现自己的这一份责任重大的工作,害怕其他部门的同事发现有错字,领导就要被公司罚款的。
但他的领导和他说,没有关系,我们这里对于新人来说还是有一定容忍度,还说:我们写错没关系,我们不靠文字为生。
但你们不一样,你的工作就是编辑,你每天就负责文字这块儿。如果你出错了,就是失职,丢你的人,也丢我们部门的人啊。
于是,我的领导就认真在认真,一本内部月刊,看了不下二十遍,他告诉自己不能有任何差错,不然会被怼。
当然,从公司层面上看,如果真的发生这样的事,其他部门的同事就会肆无忌惮地嘲讽这个编辑无能、不配胜任。
我后来听说了这个故事以后,每次我需要对什么需求文档,我都会把自己的文档认真详细的看好几遍,虽有笔误,也写错别字,文字限于脱盲水平。好在有时写错了,领导指出来,我改过来就是,不用特意道歉。
但文章里说所说的是北大的校长,念错的时间是纪念北大建校120周年之际,一个对于对大家都重要的日子。由此看来,校长在文字方面是真的没有起到表率的作用。
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曾经的环境不好,因为后来我们发现同样的环境,有人成功,有人失败,有人一夜暴富,有人穷困潦倒。这个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我们自己的不够努力和认真,才会犯这些低级错误。
我也不反对对于一个人不敢质疑,不敢焦虑的话题。但我知道,如果按照这样的理想状态,我在深圳这个寸土寸金的城市又谈何进步呢?
我身边名牌大学出来的实习生一堆又一堆,如果我连信心都不是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上的话,我根本就没有任何的竞争力。
我们在工作上很多时候是需要一定的勇气和行动,也需要严谨的态度,才能更好的成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