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真的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就是这样被教育和抚养长大的。给予奖励这种手段非常简单,而且几乎不需要什么亲子之间的互动,这似乎为家长们提供了一种解脱方式。想知道孩子为什么对上学反感和恐惧,要花费不少时间和努力,但如果我们承诺放学后给他喝奶昔的话,孩子有可能就会妥协。
要让父母放弃奖励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是一件需要努力的事。拿昨天来说,我差点就妥协了。我女儿每个周末有两节羽毛球课,每节课2个小时。两个小时里有技术训练也有体能训练。技术训练她是喜欢的,体能训练她就比较吃力了。但教练会逐渐加大强度,这样她们才有提高。周六的课上,教练拉长了跑步的时间,好好地虐了她们一番。于是从下课开始一直到晚上睡觉前,她跟我说了几次明天如果教练再让她们跑这么久的话,那中场休息她就走!我只笑笑没有接茬。睡觉前她照例上网看了看她要买的小白兔玩具就睡了。
她这两天迷上了小白兔,让我在某宝上帮她搜小白兔玩偶,我让她自己选。这几天她每天要看好几遍,但她没叫我马上买,她自己说到了暑假再买(因为她刚自己选了一双凉鞋),我也没吱声。到了第二天一起床又要上网看看,挑一挑。我把手机给她,你慢慢挑吧,只要你满意就好。挑了半天终于挑好了,可能也是太想要了,又跟我说要不再过两个星期就买吧,我说好!
一晃到了该去上羽毛球课的时间了,她一边磨磨蹭蹭地下楼一边又跟我重复昨天的话题。她说:“妈妈,我不想上提高班了,我要回兴趣班,提高班真的太累了,我不想上这个班了。如果今天还是跑步中间休息的时候我就走了啊!”我也不想跟她说什么大道理,因为道理她都懂,喊口号也只是口号。你知道这时候我脑子里是什么画面吗?是她看她的小白兔玩偶时那种热切的眼神。我真的快脱口而出:“你今天只要能坚持下来,我们下课回来就把兔子给买了!”做父母的都知道,这时候这一招简直不要太有效哦!我心里想“我也放纵一回吧,我一次都没用过这个便捷的方法呢!我可以用一回吧,用一回也不会形成习惯的!”但我的左脑马上控制住了右脑,左脑敲着锣打着鼓提醒我:“你还一个劲地呼吁别人不要用奖励,你自己怎么能这么做呢!你这是言行不一致!”这脑袋里的斗争让我只能呆呆地跟着孩子往球场走去,说真的我也不知道待会会发生什么事。只能随机应变了,想想最差的结果就是她中间闹起来就先带她回家吧!
到了球场她还是屁颠屁颠上课去了。我们几个家长在另一边打球。我偶尔瞄一眼,看到大半节课过去了,她们还在练体能,心里不免有一丝紧张。一个小时后,休息时间到,孩子走过来找水喝,显然有些疲惫。她一过来我就关切地询问她:“累不累,我看前面四十分钟你们都在练体能,肯定累坏了吧,要不要我给你按摩按摩放松一下?”她一边喝水一边回我:“不用了。”我接着说:“如果太累就休息吧,别累坏了!”(只能说心机妈妈上线了!)她看了我一眼说:“没关系,我能坚持,我一定要坚持!”哦耶!我没有露出得逞的表情,继续关切而且认真地跟她说:“那如果待会下课你没力气了,那我背你回去吧!”她说:“没事,从这里走到家这点路程我还是能坚持的,我能自己走回去!”呵呵,完美解决,我这时候想起之前的头脑风暴还有点后怕,老实说如果我今天状态不好的话我可能早就屈服了。不就是马上买嘛,反正也要买,何况还不到五十块钱,我何苦为难自己呢!可是一想到这次是小兔,那下次该是什么呢?最重要的是可能以后我再也听不到“我要坚持”这种话了,看不到她日渐坚毅的眼神了,而要忙于到处找她感兴趣的东西来刺激她。
罗宾•格瑞尔博士在《为一个和平的世界而育儿》里说过:“奖励的确可以让孩子去做他们不想或者不爱做的事情。但是,他们并不快乐。因为幸福只能来自让我们的内心感到满足的东西。我们都不希望孩子成为奖励的瘾君子,而应该希望他们成为能够自我激励、走自己的路、追求自己的理想的人。”只要我们注意观察我们也能够发现,追求奖励的孩子往往只想完成最低要求。而大多数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尽力而为,并从中获得成就感。如果这是你的真实愿望的话,那么就不要去褒奖孩子,而应该去欣赏他,爱他、理解他、支持他,这才会激起他心中的学习欲望,去发展自己的真正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