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到婆家,我终于见识了更庞大的家族。
今天要说的这位老人,是婆婆的亲妈,老公的外婆,孩儿的外祖母。
外婆和外公相伴到老,养大了2个儿子6个女儿,一生为人称道。外公于几年前去世了,而今,85岁外婆,由8个子女轮流侍奉,每家轮流服侍2个月。前前后后,外婆已经辗转近三年了。
儿女多,好啊!这家不空,那家空,这家不孝,那家还行……
然而,儿女多,也有儿女多的苦恼,谁都会有借口,谁都有推脱,甚至嘴上说的挺好,到家了,老人面对的是空旷旷的房子,不但需要自己丰衣足食,甚至得面对孙儿辈的无视,甚至来自亲儿亲女的嚷嚷。
久病无孝子。看着婆婆,我是深有体会。两位老人年龄很相似,只不过婆婆有着6个儿子,且多不在身边。而今,卧床在家,由第三位儿子料理着,虽有人送吃的拿喝的,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啊,这幸福指数,真的没办法保障。
相比较,外婆多少比婆婆更幸运些。至少还能动弹,至少不是一无所有,因为拆迁,外婆有些个闲钱,就冲这一点,待遇委实上了几个台阶。
然而,钱可以是福气,也可以是祸端。
婆婆没有什么钱,一有动静,几个儿就吆喝着投钱,谁不给谁给多了,都得计较一翻,子女间并不见得愉快。更别提,爸爸和二伯父已经去世好几年,我们这些孙儿辈的,想说点什么,又不好越过去,这钱拿捏得不好,只不准又得罪了哪位伯父姨娘,甚至长久成为不良谈资。只能避开那些节点,钱钱地给照看的伯父力所能及地准备点资金,给婆婆带一点吃食。
外婆倒是不缺钱,可无奈,东走西串的,居无定所,刚熟悉了一家,又得走了不说,还担心儿女不来接,走得快了或者慢了,又担心引起儿女一翻叽里咕噜的埋怨。大多时候什么都自己掏钱,儿女跑个腿还心不甘情不愿,甚至有打着主意为了钱对老人好的。也幸亏,子女多,好多双眼睛盯着,一个个地也没能明目张胆地得逞。表面上看似热热闹闹的,大家也在妈妈长妈妈短,可大都只是嘴上功夫罢了,相互间的说三道四我也听得不少了。
婆婆刀子嘴豆腐心,待老人还不错。公公本是老师,心眼儿不坏,说不上倾尽全力,也是为老人着想着。在公婆家,老人就负责吃吃喝喝,水果零食饭菜等等都是随着我们的习惯而为,不算多,也不缺。刚好小孩和老人能打堆,衣食住行也算是妥当。尽管如此,外婆虽未说什么,但我感觉她的归属感并不强。
和婆婆聊天时得知,还有十来天就要去小舅家了,舅舅舅妈早出晚归,没什么时间也不会照顾老人,孙女儿倒是天天在家,却对老人没什么好脸色,更别提洗衣做饭了。正好我在家,就对婆婆说,干脆让外婆假期就在我们家吧,年龄一大把了,何必让她去遭那罪。然而,婆婆却提及,如果时间到了,他们不接,在我们家住着还好,他们来接,我们不让走,又得遭非议了。婆婆还说,如果外婆在我们家,是寸步不能离的,24小时守着老人,虽不抗拒,也并不能欣然接受。
外婆今天想出趟门,婆婆陪着的,大热天的,老人行动又不那么灵光,婆婆心痛中就开始埋怨,然而外婆笑脸依旧。或许她是没听见,或许她知道女儿是刀子嘴豆腐心。
晚间,公公说,人老了,就容易忘事儿,有些话斟酌不清楚,说出来,就被子女一通抱怨,最后终于不敢说了。
广义上来讲,两位老人,也算是老有所依了,尤其的外婆,那么多的子女轮流照看着,大家隔三差五地聚聚,似乎很热闹。
但落在我眼里,真的很痛心,这不该是老年人老有所依的真正模样。
俗话说,养儿防老。而今,更有不少人,吐槽着那些无婚论者、丁克家族,没有后代,看怎么养老?难道去幸福院?
时代变了,老有所依,更是变了内涵,或许也没变。我从未认同过养儿防老,老有所依,还得靠自己,等老了,自己不可能成为儿女关注的重心,哪怕成为重心之一,也很难。
我认为的老有所依,是提前做好资金规划,做好养老计划,无论是跟着儿女还是去养老院,也要有所保障,不求安然享乐,但愿日常能有对象谈个心,能被体谅,能被善待。
我认为最好的老有所依,不是来自陌生人,不是来自儿女,而是老两口。
这辈子,但愿,我俩白头偕老,互为拐杖,老有所依,嬉笑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