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文章,小苏和大家讨论过关于价格的最重要决定因素在于需求,即你能否满足老板的需求,而满足的程度是老板愿意提供薪水的参考标准。感兴趣的可以翻开来看看。那么,当我们明白老板的需求后,要如何做到最好地满足需求,从而获得更好的薪酬回报呢?
答案很简单,成为不可替代品。我们都知道,当一件商品在替代品出现之前,因为没有竞争,所以基本上定价都是往高了走。但是当一件商品不是唯一的时候,要想卖出合理的价格,那就不是那么容易了,甚至很多时候,为了抢占市场份额有的时候只能保本出售或者亏本"甩卖"。
像最近很火的共享单车,起初只有摩拜单车,这个时候因为没有其他品牌和自己竞争,所以定价是半小时1元。后面随着共享单车品牌的增加,出现了诸如OFO,小鸣等其他竞争品牌,为了抢占份额,他们的定价是半小时0.5元,这个时候摩拜适应市场竞争,就推出来另外一种型号的单车也是半小时0.5元。随着竞争的深入,为了获得更多的消费者,开始出现了免费,一开始是OFO提出周末免费,因为周末骑车的人比较多。后面摩拜也提出来免费,于是就形成了现在两大品牌的"免费之争"。
通过上面这个例子,反应了一个现象,当你不是不可替代品的时候,很多时候需要通过"降价"来赢得消费者(老板)的认可。这就有点类似于多数求职者,由于没有一技之长,无法形成自己独有的竞争力,但是又急于把自己"卖"出去,那么只能"降价"出售了。这样,即便在工作中,因为自己并不是不可替代的,一旦做得不好,随时有可能被他人所代替。很容易陷入无尽的焦虑。
面对焦虑,有的人会开始反思,为何我不能成为不可替代品,哦,原来是我会的别人也会,甚至有的人做得更好。那问题就简单了,要么就努力做得更好,但这不是长久之计。最好的方式就是培养一项只有我会的技能或者别人虽然会但没办法做得比我好的技能。
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发现这个独有的技能呢?在这里小苏提供一些方法供你参考。
向身边的那些工资高的人学习,发现他们身上特有的地方是什么。有的人可能是懂得察言观色,可以第一时间把握老板的需求。有的人可能是认真踏实,每次老板安排的任务都可以出色完成。通过这些观察和学习,对照自己有什么地方可以改进,哪些地方是和他们不一样但同时又是老板需要的,这时候就可以作为突破点,重点培养。
有的人可能会苦恼,对比之后发现自己更加没有优势了,自己会的别人都会,而且已经做得更好了。这个时候要想逆袭,就只能是重新培养一项特长。对于这项特长不一定是现在不存在的或者很稀缺的。只要自己可以做到最好或者至少排进前百分二十就可以了。(二八定律,百分八十的财富掌握在百分二十的人身上。)
比如,自从提出"内容创业"以来,就涌现了大批量通过内容来获得额外收入回报的人。而一个内容创业者,要想获得收入回报,关键在于提供优质的内容。很多时候,虽然好几个公众号讨论的话题都一样,但是每个人观察问题的视角是不一样的,因而写出的内容就会有所差异,这个差异就是这部分人的特有优势。就好比最近很火的"刺死辱母案",虽然很多人在写,而且内容都是大同小异,但是读者更在意的是这部分"小异"。因而,只要你可以在某一方面做得比别人好,哪怕只是好一点点,随着时间的积累都可以变成别人不可逾越的鸿沟。那样就足以成为你特有的优势。
但是很多时候,大多数人都是迷茫的,虽然发现了一些可以突破的点,但是因为"未知的恐惧",害怕失败,不愿意承担失败的后果。于是一直纠结,始终犹疑,最终虽然没有失败,但同样也没有成功。
这是病,得治。这个时候最好的良药就是——马上行动,想到了就马上行动。同时行动了,在没有到达终点之前不要给自己停下来休息的理由。一旦停下来休息,你很可能就永远停下来了。
分享个小苏亲身经历的案例,之前一直在培养早起的习惯,也坚持了几个月,如果按照60天理论,我应该已经养成习惯了,这已经变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了。结果,思想上就出现了一丝松懈,于是在某一天休息,心里有一个声音告诉自己,既然调休那就好好睡一觉吧,反正养成习惯了,习惯没那么容易改的。于是就睡了一个懒觉。结果从那之后的好几天,自己每次醒来都要挣扎好一段时间,而挣扎的这段时间就浪费掉了,原本早起就是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学习。结果因为一次松懈,而使自己产生怀疑,是不是应该多睡懒觉。这个习惯经过一个月的挣扎才最终调整回来。所以,哪怕是理论上感觉自己已经做到了,也不要轻易松懈,因为一松下来,就真的很难收紧了。
题图摄影:Deutsch
题图授权基于:CCO协议
【日有所思】
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上面提到的共享单车两大品牌的竞争,最终可能演化成一种趋势那就是像现在的牛奶品牌——伊利和蒙牛,通过不断地竞争,最终把其他对手都挤垮。所以有的时候,你也可以团结下你的竞争对手。
【惊喜一刻】
如果你喜欢小苏的文章,欢迎欢迎关注小苏。或者随手转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