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聊斋志异》,我想先聊聊这部经典著作的作者蒲松龄和创作背景,蒲松龄出生于书香世家,他早年也曾想借助科举入仕,可惜屡试不第,只能以教书为生。他自幼便对民间的鬼神故事兴致浓厚。据说,蒲松龄曾为了搜集素材,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来喝茶的人可以用一个故事代替茶钱。借助这个方法,蒲松龄搜集了大量离奇的故事,经过整理、加工过后,他都将其收录到了《聊斋志异》中,故事都是虚构的,但总能在当时社会找到人物和事件的影子。
康熙元年(1662年),22岁的蒲松龄开始撰写狐鬼故事,历时四十余年,《聊斋志异》倾注了蒲松龄大半生精力,这本书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政治腐败、官贪吏虐、豪强横行、生灵涂炭,都在《聊斋志异》中有所反映,揭示了人民痛苦生活的原因主要来自贪官污吏。
《聊斋志异》在暴露统治阶级贪暴不仁的同时,还写出了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对他们表示深切的同情。书中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形象在激发被压迫者的斗争意识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另一重要内容是揭露了科举考试的种种弊端。蒲松龄才华过人却名落孙山,他对科场的黑暗、考官的昏聩、士子的心理等都非常熟悉,所以写起来能切中要害,力透纸背。通过一些梦幻的境界,作者嘲笑了那些醉心功名利禄的士子。
《陆判》是《聊斋志异》当中的其中一篇短篇小说,详细的描述了主人公朱尔旦和陆判之间的友谊故事。朱尔旦平时因为比较迟钝,众人就哄他去背谁见到都害怕的陆判,没想到这一背,就给他的人生带来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和他成为好朋友后,他们经常聚在一起。陆判不仅酒量豪爽,而且谈吐不凡,他认为朱尔旦心窍堵塞,作文不快,就为他挑选了一颗好的心脏,果然就得了两个第一。朱尔旦因为灰心仕途,就对判官请求,让为妻子换一个美人首。陆判二话没说,找了一个机会就帮朱尔旦妻子换了一个漂亮的头颅。这个是吴侍御女儿的头,因为被贼人所害,因为这场变故,朱尔旦和他家反而成了翁婿关系。朱尔旦死后在阴间当了官,经常来到家里教养儿子。后来他赠送了儿子一把佩刀,嘱咐他当个好官,并将这把佩刀世代相传。
故事是围绕着“扬善惩恶”展开的,陆判作为阴间的权威人物,可以看透阳间的人性善恶,对于善良的人施以善报,无论这个人是多么愚笨、丑陋;对于邪恶的人施以恶报,无论这个人是多么聪明、漂亮。故事是虚构的,人世间有无陆判等人也是不得而知,但是“扬善惩恶”却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大道至简,《陆判》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流传至今,让人们始终记得《三国志》当中的那句话: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